出门之后,朱由校立刻叮嘱毕懋康,务必要尽快、尽可能地将所有技术与知识掌握在自己手中,唯有如此,方能真正拥有核心实力。
毕懋康自然点头答应,这正是他长久以来的心愿和努力方向。
但那些红毛夷实在令人恼火,从不给他们学习的机会,总是遮遮掩掩,搞得他们像是小偷一样,偷偷摸摸地学点皮毛。
如今总算有机会正大光明地上门请教,省去了他不少麻烦。
“陛下,臣本不愿过问朝政,但心中有一个疑问,实在希望陛下能为臣解惑!”
朱由校明白他想问的,无非就是刚才与亨利达成的协议。
“毕爱卿尽管问,朕自会为你解答。”
“陛下真打算帮助红毛夷,去应对他们的国家吗?”
朱由校微微一笑,随后耐心解释道:
“我们要看得更远一些,这个世界很大,我大明所处之地,不过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既然知道了天地之广阔,为何还要固步自封,在自己的一方天地里自以为是?”
“大汉之时,西域数十国自愿臣服,成为藩属;大唐之时,更是四方来朝。”
“永乐年间,前来朝贡的小国也不计其数,毕爱卿难道不知?”
陛下有意重振盛世,这种心思由来已久,但毕懋康仍旧难以完全明白。
朱由校看着满脸疑惑的毕懋康,便用更通俗的方式继续讲解。
他将当下的世界格局,比作千年前的春秋战国,强者称雄,弱者被吞并。
皇帝有争霸天下的雄心,本是好事。
但若急于求成,走向极端,也会带来灾祸,甚至重蹈隋炀帝覆辙。
“陛下,臣以为,此事应当先与内阁及六部大臣们商议,切莫贸然决定,我们对西洋各国,毕竟了解不多。”
你不懂,并不代表朕不懂。朱由校一笑,轻轻拍了拍毕懋康的肩膀:
“放心,朕不是滥好人,自有分寸。”
刚走出厂门准备离开,就见门口站着一位年轻的工匠,抱着一杆火铳等候。
此人似乎是毕懋康的随从,一路跟来,手中那杆枪也显得有些特别。
朱由校感到好奇,询问之下,毕懋康才猛然想起,自己还有一件喜事要禀报皇帝。
“启禀陛下,这是臣新收的一名徒弟,聪慧过人,对火器极有兴趣,也颇有悟性,臣愿将毕生所学尽数传授于他!”
“他手中所持的火铳,乃是专为骑兵打造的神武铳!”
“既被毕爱卿看重并称赞之人,定是出类拔萃之才,望其将来能越前人,有所建树,哈哈!”
毕懋康连连谦逊,但脸上的笑意却更加明显。
朱由校走到这年轻人身旁,上下打量一番,开口问道:
“你叫什么名字?”
“启奏陛下,小人名叫武,今年十七岁,家中几代都在王恭厂当差,皆为匠役出身。”
武放下枪支,跪倒在地,语气坚定地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