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编需要素材。
八十年前的旧案,信息极度匮乏,连官方记录都语焉不详。
普通作家就算想改编,去哪里找那些浸透在字里行间的细节?
地板的声音丶空气的味道丶人物的神态丶行凶的疯狂节奏……小曼的文字,更像是一份第一视角的丶带着体温和战栗的现场记录!
逻辑的齿轮在我脑中冰冷地转动:
1。**故事细节:**真实到令人发指,远超“道听途说”或“艺术加工”的范畴,具备强烈的亲历感。
2。**投稿者:**ID“小曼”在投稿发布後立刻“查无此人”,如同人间蒸发,技术层面极难解释。
3。**历史事件:**存在高度吻合的真实惨案,但关键细节早已湮灭在历史尘埃中,公衆几乎无从知晓。
那麽,“小曼”的身份就成了一个巨大的丶散发着不祥气息的问号。
**她是如何知道这一切的?**
假设她是当事人……一个在那场浩劫中幸存下来的人……
我的目光死死锁住屏幕上那个模糊的年份:**约194X年**。
心脏的跳动似乎沉重了几分。
**即使假设“小曼”在惨案发生时,只是一个孤儿院里的孩子,年龄在8到12岁之间……**
我默默地进行着最简单的推算:
取中位数,假设惨案发生在1950年(194X年范围取中),她当时10岁。
那麽到2040年的今天……
**她应该已经整整100岁了。**
一个百岁老人?这本身并非绝无可能。
但一个百岁的老人,能够如此熟练地使用现代化的网络论坛界面,精准投稿?
能够写出结构如此清晰丶文笔流畅(甚至可以说具有相当文学张力)丶细节丰富到令人窒息的长篇恐怖故事?
这其中的矛盾感强烈得让人头皮发麻。
可能性似乎只剩下两种:
代笔团队操作:她通过他人(後代丶助手)代笔,口述了故事。
但这无法解释账号的瞬间消失,以及口述能否达到那种身临其境的丶浸透个人感官体验的文字精度?
而且,动机是什麽?
一个百岁老人,为何要以这种方式,在一个灵异论坛讲述自己尘封的童年噩梦?
或者……
我没有继续想下去。办公室内恒温系统运作的微弱嗡鸣声似乎消失了,空气仿佛凝固了一瞬,一丝难以察觉的丶源自心底的阴冷感悄然弥漫开来。
我擡手想吸一口电子烟,却发现不知何时,烟杆前端那点幽蓝的指示灯,已经无声无息地熄灭了。
金属外壳触手冰凉,如同握着一块刚从深井里捞出的石头。
无奈我只能将念珠摘下放进手里。
屏幕上,“该用户不存在或已被注销”的提示,与那份残缺冰冷的档案,像两块沉重的冰,压在我的心头。
那丝莫名的阴冷感并未散去,反而如同附骨之疽,缠绕在办公室里。
指尖无意识地转动起念珠,冰冷的触感传递着死寂的凉意。
小曼的身份之谜,已然成了一个逻辑的死胡同。
百岁老人?技术丶精力丶文风,三重不可能的大山,将这个可能性碾得粉碎。
代笔?动机不明,且无法解释账号的瞬间蒸发——那更像是某种规则之外的力量,强行抹去了她在网络上的存在痕迹。
剩下的答案,带着刺骨的寒意,呼之欲出。
被害人。夺舍。滞留在原地的灵魂。
这个念头一旦成形,先前故事里那些令人窒息的细节瞬间被赋予了新的丶更恐怖的含义。
那字里行间浸透的绝望丶恐惧丶无声的控诉……那不是旁观者的记录,那是受害者本身在尖叫!
小曼,或者说,那个曾经名叫“小曼”的女孩,早已在那场八十年前的炼狱中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