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父,这事全是孩儿的错,师兄他们只是顺口接了几句,绝没有旁的意思啊”
自己刚才不过是随口一说,韩非接话也就算了,没想到还有张苍这勇猛的神来之笔,场面简直像极了荀子门生在当众挑衅君王的权威
秦王摸着他的脑袋,含笑看向李斯,
“爱卿何错之有?寡人方才不过是戏谑之言,不必介怀于心。”
李斯急忙一脸感激谢恩,暗忖着,哪有什么戏谑之言,王上分明是在借机敲打众人——
有些话,太子说得,韩非说得,其他人就别跟着凑热闹了!
但毫无疑问的是,有了君王这句宽宏大度的场面话,众臣紧张的心绪顿时就放松了下来。
片刻后,里正带着一高一矮两个男子匆匆赶来,待看清高些那个的身姿容貌后,众人纷纷露出了惊艳的眼神。
连秦王也忍不住出声感叹道,
“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没想到在这山野村落之间,竟有如此玉树临风的翩翩少年。”(1)
李世民两眼放光看着对方,来人不过十六七岁,身上虽然穿着补丁麻衣,容貌气质却半点不输出身贵族之家的张良。
如此相貌,再辅以如此气度,必是陈平无疑!
他马上抓住机会,指着对方告诉秦王,
“阿父,这人长得好好看呀,孩儿想带他进宫!”
他要拉陈平一把,让他先成为自己的心腹,再伺机派他前往六国。
秦王知道这孩子打小就热爱一切美的东西,连帽子腰带都要挑鲜艳华丽的,对他会提出这个请求毫不意外。
但他淡淡拒绝了,
“先看过人品再说吧。”
可别再是赵高那种奸佞之徒。
这时,里正带着二人上前拜礼,果然,那少年正是陈伯的仲弟陈平。
李世民看他的目光一下就更炙热了,陈平立刻有所察觉,急忙朝他谦恭一笑。
里正介绍完,见陈伯抖着双腿愣在原地不开口,急忙扯了一下他的衣角,
“还不快些给王上和太子,细细说一说稻梗留长桩的缘由!”
陈家祖上八代都是贫农,陈伯一辈子老实巴交种个地,见过最大的官就是村里的里正,哪想到有一天,他会站在秦王、太子和一众高官大臣跟前发言。
里正这一催,他更吓得双手双脚一起抖个不停,连脖子眼睛都控制不住地一直颤抖起来,哪还说得出半句话?
陈平急忙上前一步,仪态端方诚恳拜道,
“请王上和太子恕罪,小人的兄长并非有意以下犯上,只是他久居乡间,乍然见到贵人不懂该如何应对,稻桩一事正好小人也知情,可否容小人代兄回禀?”
秦王见他落落大方,进退有度,心头就先满意了两分,颔首道,
“可。”
陈平立刻抛出了一个重磅保证,
“请王上放心,这稻桩只需留半尺之长,任它再长上一月,必会再次抽穗结稻,至多两个半月,就能收获第二趟粮食,小人的兄长绝没有戏弄乡邻里正!”
秦王颇有兴致,
“哦,此话怎讲?”
陈平扶起兄长干瘪粗糙的手,与自己白皙细长的双手并排展示给他们看,
“小人原是魏国阳武郡户牖乡人,家中贫寒,父母早亡,全靠兄长一手拉扯我长大,他日夜耕作三十亩薄田果腹,可小人偏偏不自量力想要读书后来兄嫂为了供我读书识字,只得想尽办法让三十亩薄田能产出更多粮食,所以小人家中数年来,不但能收割第二趟稻谷,还能收割第二趟小麦,多出来的粮食,全仰仗这半尺高的稻桩啊”
三十亩地,要养活一家人,还要供他这个闲人读书,陈伯夫妇早把能想的办法全想过了。
所谓善于农耕,不过是被生活逼得必须精打细算,绞尽脑汁增加一粒粒粮食的产量罢了。
秦王眼中快速闪过一抹惊喜,
“小麦也能用此法,多收上一回麦穗么?”
陈平急忙点头,
“正是,第二趟虽然比不上第一趟丰收,但只要及时施肥布水,一亩地至少也能多收半石粮食。”
此言一出,群臣立刻惊喜讨论起来,
“一亩地,竟能多收半石粮食?”
“还不止呢,若是施肥得当,没准能多收一石!”
“这法子好哇!既能增收粮食,又不影响来年的春耕。”
“诸位且慢,若真有这种稀奇的好事,他们为何不上报魏国朝堂立功?为何还要逃灾来我大秦开荒?”
“是啊,没准这是魏人的阴谋,大秦今年的秋收,绝不可贸然效仿此法啊!”
李世民也很疑惑这个问题,在史书上,陈平一家可没有中途搬来秦国。
难道,是因为去年魏国的旱灾,要比史书上更严重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