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江王每年领取大米两万石、宝钞一万贯,其余物品减半,马匹草料每月二十匹。
‘未受封的公主每年领取纻丝纱罗各十匹、绢冬夏布各三十匹、棉二百两。
‘已受封的公主,赐予一座庄园,年收入为大米一千五百石、宝钞两千贯。”
“表兄弟王子尚未受封,每年的绸缎、纱罗、绢布及冬夏布料和棉絮的供给与已封公主相同,未婚女子则减半。”
。。。。。。
朱棡伸手取过案头的奏折,目光扫过内容,脸色骤然变化,显然被奏折中的内容震惊到了。
就连凑近查看的朱标,也忍不住内心一震,出声问道:“父亲,这是否有些过高了?”
这样的亲王俸禄,不仅高,简直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
要知道,开国第一功臣韩国公李善长,身为公爵,年俸最高不过四千石。
其余公爵年俸三千石,侯爵年俸一千二百石,伯爵年俸只有二百四十石。
然而,眼前这份奏折中,亲王一年仅粮食就高达五万石?
这是什么概念?
打个比方,一个亲王的收入相当于十六个年俸三千石的公爵。
而且这只是粮食一项!
“之所以定下如此高的年俸,自然是有深意的。”
“丰厚的俸禄一方面能保证亲王们在封地生活富足,避免他们因生计问题产生异心,安定其心,这样才能确保我大明江山稳固。”
朱元璋目光灼灼地看着朱棡和朱标说道:“另一方面,亲王掌握重兵,财力充裕,才能在边境有效抵御外敌,守护国家安宁,这正是内安外守之策。”
随后,他停顿片刻,又说道:“再者,高俸禄意味着高责任。”
“父亲,孩儿明白您为何要分封诸王,无非是因为我们朱家根基薄弱,您需要集中兵权,依靠自家力量稳定江山。”
“这一点,您是对的,但今天我们不谈这些大道理,因为孩儿只想跟您算笔账。”
一直沉默不语的朱棡忽然抬起头,直视朱元璋严肃地说道:“当然,算完这笔账,您若仍坚持如此,那孩儿便无话可说了。”
“什么账?”
朱元璋听完,眉头微微皱起,露出一丝疑惑之色。
“若我没记错,一石米的价格会在四钱银子到六钱银子间波动。”
“那咱们就取中间值,一石米约等于五钱银子。”
“五钱银子可换一石米,五万石米便相当于二万五千两银子。”
“对吗?”朱棡又问向朱元璋。
“没错。”朱元璋也点头附和。
明朝初期,米价虽有起伏,但一般不出这个范围,所以加起来确实是二万五千两银子。
“再加上二万五千贯宝钞,一贯等于一两银子,也是二万五千两。”
“单是这些,岁米和宝钞加一起就超过了五万两了吧?”朱棡继续说道。
朱元璋依然点头承认:“是的,刚好五万两。”
“好。您目前有十四子,按您的身体情况,以后还会添丁。”
“假设太子之外,您共有二十子,也就是二十位亲王。”
“每位亲王年俸五万两,二十位便是百万两。”
“也就是说,仅亲王们的俸禄,朝廷每年就要支出百万两,对吧?”
朱棡略作沉思后,看向朱元璋。
“正是百万两。”朱元璋神色平静地回答。
毕竟对于朱元璋而言,百万两实在不算什么。
咦?
大明才建国九年,他就这么不在意百万两了吗?
没错,他确实无需在意,甚至不必放在心上,因为洪武八年时,他已推行大明宝钞。
即便没有现银,他也能无限量印钞,怎会因百万两而有所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