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皇室子弟,也是镇守边疆的亲王,总该懂规矩吧?无规矩不成方圆。”
朱元璋瞪了朱棡一眼,语气不悦。
“那我的那些兄弟,为何一个个都不守规矩,还整天让你头疼?”
朱棡眼中闪过一丝狡黠,笑着对朱元璋说。
果然,话一出口,朱元璋的脸色立刻沉了下来,说起那些不成器的小儿子,他真是气得不行。
朱元璋出身贫苦,父母为了糊口给人做佃农,连他也得帮刘财主放牛。即便如此,日子依然艰难,元朝苛政横行,能吃饱饭已经不易,更别提读书了。
如今朱元璋一统天下,建立大明,衣食无忧,可这些小儿子却一个比一个不成材!谁能不生气?
而且一比较,差别就出来了,比如朱标的三个兄弟……
太子朱标,跟随宋濂习业,才智过人,既广览诗书,又助父治国,替朱元璋分担重任。
秦王朱樉虽不爱读书,但在兵法谋略方面见解独到,将来必然是驰骋沙场的一员猛将。
至于晋王朱棡,文采得自李希颜指点,武略承袭常遇春传授,堪称朱氏家族中的文武双全之才,他在太原的几次征战,哪一场不是辉煌至极?
即便与开国功臣相比,他也毫不逊色。
还有燕王朱棣,自幼立志如冠军侯霍去病般建功立业,以实现武将巅峰成就——封狼居胥、燕然勒石!
然而,从这里开始,朱家的格局逐渐出现异常,尤其是老五吴王朱橚,从小就痴迷医书。
但朱橚是谁?他是朱元璋亲自册封的大明藩王,若不懂政治,不通军事,又怎能胜任一方诸侯?
朱橚总是好了伤疤忘了疼,毕竟朱元璋刚管教完他,他转头又去钻研医学,这让朱元璋每每想起都头痛不已。
“您别生气了,他们还年轻,总有一天会长大懂事。”
面对脸色阴沉的朱元璋,朱标不但没有火上浇油,反而温和劝慰道:“他们是您的儿子,将来必定有所作为。”
“我们不奢望他们有多大的作为,只希望他们不要祸害百姓,就已经是万幸了。”
听罢,朱元璋摇了摇头。
然而,谁也没想到,未来的大明江山竟被这些藩王搞得如此不堪。就拿历史上的秦王朱樉来说,简直是个不折不扣的荒唐藩王。
那么,朱樉到底做了些什么呢?
朱樉在封地多次要求关内军民购买金银,导致军民生活艰难,甚至卖儿卖女。
但朱樉却对前来王府求饶的三百多名百姓施以暴行,打死老人一名,逮捕近百人。
而朱元璋费尽心机安抚土蕃十八族,朱樉出征时却抓走其中怀孕妇女,让他们夫妻分离。
朱樉远征西番,掠夺了一百五十名,又强迫一百五十五名为奴。不少被虏的男童因未能康复而亡。
与此同时,朱樉在西安府大兴土木,驱使军民建造亭台池塘供其享乐,并与次妃邓氏一起虐待宫女取乐。
然而,这只是朱樉诸多罪行的一小部分。若非他是朱元璋的嫡次子,单凭这些劣迹,就该千刀万剐。
这并非个案,秦王朱樉、鲁王朱檀、代王朱桂、伊王朱,哪一个不是劣迹斑斑?
尤其是想到疯癫的代王朱桂,朱棡不禁抬头望向侧殿方向。
代王朱桂乃郭惠妃之子,尚不满两岁,现由郭惠妃抚养。
鉴于郭惠妃的情面,朱棡不可能袖手旁观,毕竟他不愿让自己的小娘伤心。
“老父亲,把那些小子交给我如何?”
随后朱棡仰头对朱元璋说道:“顶多三个月,我给您带回来一群焕然一新的儿子。”
“交给我?”
听罢,朱标瞪大双眼看着朱棡说:“那他们岂不是要闹翻天了?”
朱棡自幼顽劣,这是众人皆知的事,更是被誉为老朱家的第一逆子。
若是让朱棡去教导,这群小子定能学到精髓,即使不会造反,至少也要证明自己一番。
毕竟朱棡整天把挂在嘴边,老朱怕是会被气死。
“我们还是更信任李希颜夫子,至于你,还是先想想自己的终身大事吧。”
对此,本有些心动的朱元璋也直接摇头拒绝了。
“大哥,我觉得你对我颇有微词?”
朱棡径直走到朱标身旁,搭住朱标的肩膀道。
“仅论事论事罢了。”
朱标闻言只是干笑两声。
“嘿嘿,莫非你们真的觉得,仅仅靠着关起门来苦读,埋头书堆,便能治理好一片疆土,安抚好万民之心?”
“却不知,治国犹如治水,堵塞不如疏导,若只在典籍里打转,又怎能体会民间的真实疾苦与辛酸?”
“再说咱们家那帮废物,自小养尊处优,锦衣玉食,何时尝过苦楚,又怎会懂得百姓的甘苦冷暖?”
朱棡眼中掠过一丝轻蔑,看着朱元璋与朱标说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