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志继续翻阅着档案,他现,雷雨前的地表震颤频率,竟然与三十年前一次滑坡事故前夕的高度吻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他震惊了。
第五天,一家僻静的茶馆。
李承志约见了于佳佳,他的语气里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困惑:“你们这套东西……没法量化,没有理论依据,但好像……真有用。”
于佳佳笑了笑,她早就预料到李承志会有此一问。
“它不是工具,是提醒。”于佳佳缓缓说道,“就像闹钟不会思考,但它知道你该醒了。”她拿起桌上的一个空陶罐,递给李承志,“下次开会,请带这个进去。让他们听听,什么叫‘静得慌’。”
李承志接过陶罐,入手冰凉,他看着于佳佳平静的眼神,心中五味杂陈。
傍晚时分,华灯初上。
李承志独自走在回宾馆的路上,路灯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很长。
他手里紧紧地抱着那只空陶罐,仿佛抱着一个沉甸甸的责任。
他突然停下脚步,抬头望向天空。
夜空中繁星点点,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秘密。
回到房间,李承志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他拿起手机,拨通了一个电话。
“喂,爸,是我……”他的声音有些沙哑。
电话那头传来一个苍老而威严的声音:“承志啊,怎么样?事情还顺利吗?”
李承志沉默了片刻,缓缓说道:“爸,有些事情,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
调研结束前夜,李承志独自一人来到了废弃的锅炉房旧址。
他深吸一口气,似乎下定了某种决心。
他慢慢地走向一口废弃的井盖,蹲下身子,伸出手,轻轻地抚摸着井盖上斑驳的锈迹。
夜幕低垂,废弃锅炉房的锈铁气味在空气中弥漫,李承志的指尖还残留着井盖的冰冷触感,像握着一个时代的脉搏。
他起身,动作利落,从那鼓囊囊的公文包里掏出一份内部文件草案,文件名长得能把人噎死——《关于推广城市非语言感知辅助机制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这名字,一听就让人犯困,标准的体制内八股文风。
他对着昏黄的月光,一字一句地审视着那些条条框框,仿佛要从中榨出几滴人性的汁水来。
终于,他在末页的空白处,用签字笔龙飞凤舞地写下一行字:“建议增设‘沉默证据采纳条款’。”字迹遒劲有力,像是在对抗某种无形的阻力。
写完,他长舒一口气,感觉像是卸下了一座大山。
临走前,李承志弯腰,小心翼翼地将那只陶罐轻轻放回原位,盖子半开,仿佛它仍在孜孜不倦地倾听着这片土地的低语。
远处,姚小波躲在斑驳的墙后,用手机镜头记录下了这一幕。
他熟练地编辑了一条短信,送给了于佳佳,只有三个字:“他们学乖了。”送成功后,姚小波关掉屏幕,转身融入了夜色,身影轻盈得像一只猫。
初雪过后,凛冬的寒意如同老中医把脉,丝丝缕缕地渗透进骨头缝里。
住建部调研报告的只言片语,如同长了翅膀一般,在体制内的信息高路上飞传播,如同平地一声惊雷,炸醒了一群昏昏欲睡的部门。
全国各地,键盘侠们纷纷上线,表示“情况复杂,有待考察”,“先让子弹飞一会儿”,总之,都是一副“谨慎观望”的姿态。
毕竟,谁也不想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万一拉肚子了呢?
然而,就在这片观望的浪潮中,本市规委如同打了鸡血一般,动作那个叫一个迅猛。
王建国,这位体制内的改革派,如同抓住救命稻草一般,连夜炮制出一份《城市感知嵌入规划审批流程建议案》。
建议案的核心内容简单粗暴:以后凡是涉及地下施工的项目,必须附带一份由“民间共振评估机构”出具的“共振评估意见书”。
这玩意儿一出,立刻引来一片哗然。
“民间共振评估?这都什么年代了,还搞封建迷信那一套?”
“以后是不是图纸还得盖个扫帚印,才能证明风水没问题?”
各种冷嘲热讽如同机关枪一般,朝着王建国突突突地扫射而来。
面对如潮般的质疑,王建国只是微微一笑,深藏功与名。
他没有急于辩解,只是默默地从公文包里掏出了李承志留下的那只陶罐,小心翼翼地摆在了市规委常委会会议室的中央。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王建国指着那只造型古朴的陶罐,语气平静而坚定,“在签字之前,不如先问问这玩意儿愿不愿意。”
一时间,整个会议室鸦雀无声,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那个其貌不扬的陶罐上。
喜欢港片:制霸港岛,从自立门户开始请大家收藏:dududu港片:制霸港岛,从自立门户开始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