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哪里是开会,简直就像是《动物世界》现场直播,一群西装革履的都市精英,围观一只土里土气的陶罐。
很快,个试点项目敲定——地铁七号线联络口改造工程。
林志远,这位市应急管理局的副局长,外表冷峻,内心却细腻如丝,临危受命,主持本次安全评审工作。
他别出心裁地引入了一套“双轨听证”机制:一边是高大上的bi模型,模拟各种应力数据,各种专业术语如同天书一般,让人听得云里雾里;另一边,则是由三位“听地人”组成的现场反馈小组,他们要用自己的耳朵、身体,去感受地下的脉动。
这三位“听地人”可不是随便找来的。
除了周正礼之外,还有一位是赵工推荐的老修鞋匠老吴。
这位老吴,手艺精湛,一辈子都在和各种鞋底、皮革打交道,练就了一双极其灵敏的耳朵。
听证会现场,老吴如同老僧入定一般,盘腿坐在地上,双手小心翼翼地捧着那只陶罐,耳朵紧紧地贴在罐口。
“怎么样,吴师傅,听出什么名堂了吗?”林志远走到老吴身边,轻声问道。
老吴缓缓抬起头,脸上布满了岁月的皱纹,眼神却异常明亮。
“林局,这段墙,夜里会出汗。”老吴的声音不大,却掷地有声。
此话一出,现场一片哗然。
“出汗?老人家,您这是在说笑吧?墙又不是人,怎么会出汗呢?”一位技术人员忍不住嗤笑道。
老吴没有理会那些质疑,只是默默地摇了摇头,继续闭目养神。
当晚,夜幕降临,地铁施工现场一片灯火通明。
几名技术人员手持红外成像仪,对老吴所说的那段墙体进行了巡检。
仪器屏幕上,赫然显示出一片红色的区域——局部渗水导致墙体潮湿!
然而,奇怪的是,传感器数据却显示一切正常。
原来,是温度补偿算法出了问题,将渗水引起的温度变化误判为了正常波动。
“我的妈呀,还真让这老头给说中了!”技术人员惊呼道,语气中充满了不可思议。
消息传开,关于“听地”的争议如同野火般蔓延开来。
某设计院联合专家组表了一篇措辞严厉的文章,质疑“主观感受如何标准化”。
“难道以后要按照‘出汗’的程度来给墙体分级?‘大汗淋漓’算几级?‘汗流浃背’又算几级?”
面对这些尖锐的质疑,于佳佳却显得游刃有余。
她祭出了一招“乾坤大挪移”,邀请李素芬牵头,组织了一支由语言学专家、民俗学者、心理学家组成的团队,开始制定《城市体感术语库》。
“闷”、“跳脚”、“心悸”……这些看似主观的民间表述,都被一一收录,并匹配相应的物理参数区间。
更绝的是,于佳佳还请来了张老师,带领着她的听障学生们,绘制了一幅《震动情绪谱系图》。
孩子们用色彩和图形,将那些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体验,清晰地呈现出来。
红色代表愤怒,蓝色代表悲伤,黄色代表恐惧……
这份充满艺术气息的文件,最终被纳入了地方标准,编号dbt。
当周正礼听说“术语库”出台的消息后,顿时怒不可遏。
他怒气冲冲地闯入了市标委会的办公室,一把将一本泛黄的笔记摔在了桌子上。
“你们这些所谓的专家,就会咬文嚼字!把老百姓的话翻译成字,就把魂儿给弄丢了!”周正礼指着那些一本正经的专家,气得吹胡子瞪眼。
于佳佳并没有反驳,只是微微一笑,邀请周正礼参加下一场工地听证会,并向他承诺:“每一句老话,都会原封不动地存入档案特藏室,不许一个字数字化。”
周正礼将信将疑地答应了。
几天后,地铁七号线联络口改造工程的听证会再次召开。
老吴依旧盘腿坐在地上,双手捧着陶罐,静静地倾听着来自地下的声音。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现场的气氛紧张而凝重。
突然,老吴缓缓地抬起头,指着新建风井的底部,缓缓地说道……听证会现场,老吴缓缓抬起头,指着新建风井的底部,用苍老却笃定的声音说道:“这下面,有口气堵着,不顺溜!”
技术方的代表们顿时急了,ppt都快甩冒烟了:“不可能!所有数据都表明结构安全,绝对符合设计规范!”
于佳佳柳眉微蹙,嘴角却扬起一丝不易察觉的弧度。
她清了清嗓子,语出惊人:“既然如此,不如启动‘沉默验证程序’。各位,摘掉你们的‘金丝边眼镜’,关闭所有仪器,用老祖宗留下的‘非语言智慧’来batte一下!”
全场哗然,但很快安静下来。
在林志远的示意下,所有人闭上眼睛,静坐在原地。
时间仿佛被无限拉长,只能听到彼此的呼吸声,以及远处传来的机器轰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