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天清晨,于佳佳拿着录音频谱图,贴在建委公告栏上。
标题只有短短一行字:“这不是振动,是咳嗽。”这简单而直接的表述,立刻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林志远得知后,悄然调取了近三年该区域的微震监测数据,现每年春季确有一次异常脉冲,均被系统判定为“背景噪声”过滤。
他以此说服专家组临时叫停施工,并启用“双轨检测”:一边部署传感器阵列,一边在于佳佳的指导下埋设五只特制陶罐。
第七十二小时,其中一只罐壁浮现蛛网状裂纹。
开挖后证实:岩层夹缝中积压着高压气囊,属罕见地质陷阱。
工程总指挥握着陶罐,喃喃自语:“我们算尽参数,却忘了听地一声咳。”
夜色渐深,于佳佳站在办公室窗前,望着远处灯火阑珊的城市。
她的心中充满了坚定与期待,仿佛城市的脉搏与她的呼吸同步。
她拿起手机,拨通了一个熟悉的号码。
“老王,帮我查一下,最近有没有什么新的智能井盖项目……”话音刚落,电话那头传来熟悉的应答声,于佳佳脸上露出一丝微笑,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春分布会,那场面,简直比顶流塌房还热闹。
林志远那张冰山脸,今天总算融化了那么一丝丝,估计是被记者们的闪光灯晃的。
聚光灯下,那只金缮过的陶罐,像个打了补丁的赛博朋克艺术品,安静地躺在展台上,接受着四面八方的审视。
记者们的问题,那叫一个犀利。
“林局,这玩意儿真能救命?别是搞行为艺术吧?”林志远没废话,直接请出一位盲人按摩师。
只见师傅手掌轻柔地拂过罐身,三秒之后,缓缓说道:“它疼过,但现在睡着了。”全场瞬间安静如鸡,落针可闻。
当晚,姚小波忙着在后台整理资料,无意间翻到赵工笔记本的最后一页。
那上面,用铅笔歪歪扭扭地写着一行字:“补罐的人,才是接地的根。”姚小波愣住了,盯着那行字看了半天,总觉得一股电流从脚底直冲天灵盖。
几天后,《城市感知冗余操作手册(试行版)》正式下,各区开始陆续上报“陶罐异常”……
“喂,老林吗?我这边罐着它”电话那头传来一阵急促的喘息,然后,嘟的一声,挂断了。
《操作手册》一下,各区县像是炸了锅,“陶罐异常”的报告跟雪片似的往上飞。
可没过几天,技术部门就开始阴阳怪气了,什么“玄学值班日志”,什么“赛博算命”,风凉话一句接一句,差点没把市应急中心的屋顶给掀翻了。
于佳佳是谁?
那可是见过大风浪的主儿。
她心里明白,这帮技术大拿不是不信,是没标准,没法验证。
这就像给一个没尝过辣椒的人描述“辣”是什么滋味,说了也是白说。
得立规矩,得让这帮人知道,啥叫真正的“城市感知”。
她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就是聋哑学校的张老师。
那可是个狠角色,搞感知教育实验,在圈里那是出了名的。
找到张老师那天,阳光透过落地窗,洒在张老师温和的脸上。
“张老师,我想请你帮个忙,搞个‘触振认知对照实验’。”于佳佳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张老师听完,微微一笑,那笑容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狡黠:“于小姐,你的想法很有意思。不过,孩子们不是工具,他们是人,要让他们成为定义标准的人。”
好家伙!于佳佳心里咯噔一下,心想:姜还是老的辣!
实验地点选在了废弃的人防工程。
这地方阴冷潮湿,地面坑坑洼洼,简直是天然的“震动游乐场”。
学生们光着脚丫子,小心翼翼地走在水泥、沥青、钢板、砂石四种不同的路面上。
每个人都戴着特制的压力感应手套,指尖连着数据线,实时记录着细微的触觉变化。
孩子们用手语交流,时而皱眉,时而兴奋,仿佛在进行一场神秘的地下探险。
“像砂纸,粗粗的。”
“冰冰凉,麻麻的。”
“嗯…水泥,它好像在呼吸。”
三天后,汇总的成果让所有人大跌眼镜。
孩子们不仅能准确区分材料类型,还能识别出模拟管道渗漏引的微幅谐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