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我试试。”林志远挂掉电话,立刻吩咐人去找陶罐。
很快,一只其貌不扬的陶罐被送到了现场。
抢修队员小心翼翼地将陶罐泡进温水里,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那只罐子上,空气仿佛都凝固了。
一分钟,两分钟……
什么也没生。
就在有人开始怀疑是不是周正礼老糊涂了的时候,奇迹出现了。
罐壁上,开始凝结出一层细密的水珠,水珠越来越多,越来越大,最终汇聚成一道极细的螺旋裂痕。
那道裂痕,就像一条狰狞的伤疤,无声地诉说着地下的危机。
“这是……赵工的‘陶器应变显影法’!”一个老工程师惊呼出声,“他用特殊的陶土,记录了长期应力变化,这裂痕,说明地下有沉降!”
林志远顿时感觉后背一阵凉。
他立刻调取了该陶罐对应区域的地质资料,锁定了一处隐蔽的沉降带。
“快!挖开看看!”林志远一声令下,抢修队立刻行动起来。
挖掘机轰鸣着,挖开了厚厚的土层,电缆隧道侧壁,赫然出现一道细微的裂缝,地下水正缓慢地渗透出来。
更可怕的是,裂缝下方,恰好是燃气支线走廊!
“卧槽!这要是爆了,整个新区都得上天!”一个抢修队员惊恐地喊道。
林志远倒吸一口凉气,不敢想象如果燃气管道被地下水腐蚀,引爆炸,会造成什么样的灾难。
“立刻抢修!切断电源,疏散燃气!”林志远声嘶力竭地指挥着。
经过一夜的奋战,险情终于被排除。
事后,林志远心有余悸地给周正礼打了个电话。
“周老,这次真是多亏您了!”林志远语气里充满了感激,“要不是您提醒,后果不堪设想啊!”
电话那头,周正礼的声音依旧平静:“不是我厉害,是老规矩还记得路。”
元宵节后的第一天,各大媒体的头条,都被“陶罐救急”的新闻霸占了。
“黑科技还是土办法?一场断电引的思考”
“当智能遇上传统,城市安全的新思路”
“老专家妙手回春,陶罐立功保平安”
各种标题党层出不穷,把于佳佳和她的“城市感知联席会”推到了风口浪尖。
有人质疑,这纯粹是炒作,是“科技倒退”;也有人赞扬,这是对传统智慧的尊重,是“人文关怀”。
面对铺天盖地的舆论,于佳佳显得格外冷静。
她没有急于辩解,而是联合市应急局,布了一份《极端情境下感知冗余建设指南》。
指南明确提出:当数字系统失效时,原始感官经验应作为“最后防线”。
于佳佳还在布会上,拿出了一组令人震惊的数据——过去一年,陶罐网络共捕捉到次“异常共振”,其中次已被证实存在潜在风险,远同期传感器报警的有效率。
“我们的城市,不能只依赖冰冷的数字,更要倾听来自地下的声音。”于佳佳的声音不高,但却掷地有声。
媒体们疯了,他们像一群闻到血腥味的鲨鱼,开始深挖“陶罐网络”背后的故事。
赵工,那个神秘的陶罐制作者,也被推到了聚光灯下。
然而,任凭媒体记者们使出浑身解数,赵工始终不肯露面。
最后,还是姚小波,凭着一股“打破砂锅问到底”的韧劲,在一个偏僻的街角修车铺,找到了这位隐姓埋名的“扫地僧”。
赵工穿着一身油腻的工作服,满脸的沧桑,双手布满了老茧。
他拒绝了所有采访,只是交给姚小波一封信,托他转交于佳佳。
信中写道:
“我们修了一辈子管道,以为是在修钢铁,其实是修人心。地不会说谎,但人会装睡。”
随信附有一本手绘《地下声纹图谱》,标注了全市个“易震点”,皆源自赵工几十年巡线经验。
于佳佳收到信后,默默地将原件送入市档案馆特藏室,复制品则挂进了联席会会议室。
那张图谱,不仅仅是一份技术资料,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姚小波站在于佳佳工作室的窗前,看着窗外灯火辉煌的城市。
“佳佳姐,你说,这城市里到底藏了多少故事啊?”
于佳佳没有回答,只是拿起手机,拨通了一个电话。
“喂,老王,帮我查一下,最近有没有什么新的智能井盖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