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今的大明却未能达成这些。
夏白说道:“自元人占据中原以来,天下灾害屡见不鲜,尤其对农田影响深远。一旦遭遇长期干旱或洪水,按以往经验,只会让官府更加疲惫不堪,财政亏空亦将日益严重。”
“仅靠旧有方法已无法满足天下的需求,即便再完备的制度,也无法抵御连年灾祸。”
“必须有所变革。”
“从救灾转为治灾!”
夏白话未说完,便遭到李善长的反驳。
李善长道:“胡说八道,我大明取代元朝建立,顺应天意,国运正盛,怎会像元朝那般?”
“你分明是在咒诅大明。”
夏白注视着李善长,也动了怒气,冷然道:“你可否敢对你所说的话承担后果。”
“若真天灾连连呢?”
“你知道吗,你的态度将会导致多少人丧生,多少人流离失所,多少人家破人亡?”
李善长脸色微变,眯起眼睛道:“天灾乃是上天降下的旨意,岂是人力可以避免?但在我们大明君臣共同努力下,天灾带来的影响早已逐步降低。”
“岂容你危言耸听。”
“我不相信大明会有这样的劫难。”
“难道这就是大明臣子对待国事的态度吗?满口仁义道德,开口闭口都是道德仁义,最后只是祈求上苍?”夏白道。
他目光如电,紧盯着李善长和赵瑁等文官,冷冷说道:“身为大明臣子,你们一直抱有侥幸心理,期望上天不会降下灾祸,不会如此对待大明。”
“但哪怕只有万分之一、十万分之一的可能性,这也是身为大明臣子应当警觉并防范的事。”
“这也是你们身处此位应尽的责任。”
“内心充满侥幸,言辞却满是大义凛然,一旦真正需要行善施仁之时,便显露出伪善的面目。”
“说尽空谈虚话,毫无实干精神,待百姓陷入困顿,便归咎于天命不公或民德败坏,以为这是上天降罚。”
“你们都可以去责备他人。”
“唯独忘记审视自身。”
“然而,最该被责备的恰恰就是你们。”
“身为大明官员,既无责任担当,亦无为国为民的志向,心思全放在争权夺势与敷衍塞责上,这些圣贤学问恐怕早已忘得一干二净。”
“为官并非为了作威作福。”
“如此官员,既无实际能力,又无远大抱负,怎能承担起天下人的期望与百姓的信任?”
“自元末至今,天灾频仍。”
“臣子轮替,制度变更,虽经多次调整与完善,但天灾真的减少了吗?因天灾丧生的人数真的下降了吗?”
“并没有。”
“因为这不仅仅是天灾。”
“更是人祸,是朝廷上下官员的失职所致。”
“也许在你们眼中,已经尽力了,灾情已妥善处理,该做的也都完成了。”
“我凭什么来指责你们?”
“可扪心自问,你们真的有过防患未然的觉悟吗?真的有事先防范的意识吗?真的尽力去减轻天灾的影响了吗?”
“你们太过自负了!”
“你们本可以为天下多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