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真逸站在摆满古籍的书架前,望着那一本本散着古朴气息的道藏典籍,眼中满是敬畏与期待。
这间藏书阁弥漫着陈旧纸张和岁月的味道,阳光透过雕花窗棂,在地上洒下斑驳光影,给这静谧空间添了几分神秘。
“这道藏,蕴含着先辈们无数的智慧,藏着内丹、外丹的精髓。”
他轻轻抚摸一本道藏的封面,仿佛在与先辈对话。
“就从这本《抱朴子》开始,里面对外丹就有不少记载。”
他小心翼翼地从书架上抽出《抱朴子》,书皮泛黄,散淡淡霉味。
他走到窗边书桌旁坐下,缓缓翻开典籍,纸张出细微脆响。
林真逸手指轻轻划过文字,低声念道:“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
他若有所思,挠了挠头:“别急,我慢慢琢磨,肯定能找到线索。”
“古人写书,讲究言简意赅,背后深意得花时间挖掘。”
他眼神专注,紧紧盯着书页,似乎要把文字看穿。
藏书阁里安静下来,只有偶尔翻书声和低声讨论。
阳光渐渐西斜,将他的身影拉得老长,落在古老道藏典籍上,一场探索道藏内丹、外丹法的旅程悄然开启。
在安静的书房里,林真逸研读着关于内丹的道藏内容。
书房布置简洁,四周书架摆满各类书籍,一张古朴书桌摆在中央,上面摊开几本道藏经典。
“内丹是以人体为鼎炉,精气神为药物,在体内修炼成丹。”
林真逸的手指,重重地压在书页上,仿佛要把这理念刻进心里。
“内丹修行讲究凝神聚气,先从调心入手,心定了,精气神自然汇聚。心就像源头,心乱了,精气神也散了。”
“每日静坐冥想,摒弃杂念,让内心如平静的湖水,自然能感悟到精气神的微妙变化。”
“刚开始可能很难,念头像脱缰野马,不过坚持下去,就能慢慢掌控。”
“关键是坚持和专注,别被杂念干扰。”
林真逸喃喃道:“看来这内丹修炼,第一步就是修心,打好基础,后面才能顺利。”
“慢慢来,内丹修炼是长期过程,急不得。”
地上摊开各种古籍,上面画着外丹材料和炼制步骤。
林真逸眉头紧皱,一手托着下巴:“这丹砂、雄黄、铅汞等材料,不仅难找,有些还毒性不小。”
“外丹材料虽难寻,但也有替代之物。比如可用一些草药来辅助炼制,降低毒性,还能起到调和的作用。”
“像灵芝、茯苓,就有固本培元之效,加入丹方,能改善丹药品质。”
“丹砂毒性强,可用紫河车(胎盘)来中和,它能滋养气血,还能稳定丹砂药性。”
“雄黄则可用金银花、连翘代替,清热解毒,去除雄黄燥热。”
“这些草药替代后,效果虽不能完全一样,但合理搭配,能达到类似效果,还更安全。外丹炼制,讲究变通,不能拘泥古法。”
“我已是炼丹高手,道教经典传说的外丹仙丹,其中丹砂有毒性,有风险,只作为研究之用。”
林真逸一边研究外丹,同时也研究修炼内丹。
“先调心凝神,让内心安定,再以意念引导,促进精化为气,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心定是前提,精足是根本,相互配合,缺一不可。”
“内丹修炼,每一步都有深意,要全面理解,不能断章取义。继续钻研,会有更多感悟。”
在研究外丹炼制时,林真逸认真做笔记。
林真逸走到丹鼎旁,蹲下身子观察炭火:“火候关键在于,观察丹鼎内药物的变化,颜色、气味、声音都能透露火候是否得当。”
“比如药物开始变红,微微冒烟,说明火大了,要调小。”
“若气味刺鼻,像烧焦味,那肯定是火过头了。”
“当药物在鼎内翻滚,出清脆‘噼啪’声,说明火候正好。”
“要是声音沉闷,像被捂住,那就是火小,药物没充分反应。”
“外丹炼制,经验很重要,多尝试,多观察,自然就掌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