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我去读小说>好时节 > 第一六三章 原来我一无是处两章 合一(第1页)

第一六三章 原来我一无是处两章 合一(第1页)

燕侠出宫后,没有直接去刑部衙门,而是先回府,这个案子不好办,他要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

他决定回家拿上书本,去国子监上课。

燕侠是国子监的学生,只是他一个月里也上不了几天课,因此,他入国子监五年,还没能升级。

大雍朝的国子监仿效前朝,设立四厅六堂。

学生进入国子监,按照成绩分为三等,如果修习完《四书》便可进入初级三堂,学制一年半,之后经过考试,合格者进入修道堂和诚心堂学习,学制还是一年半,之后再次经过考试,经史皆通,文理俱优者,便可进入国子监的最高班级率性堂了,率性堂采用学分制,学生修满学分便可毕业。

进士为甲科,监生为乙科,虽然监生毕业后也可入仕,但是朝堂素有“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规则,那些从各地优选出来的监生想要谋取好前程,大多会在成为监生之后参加科举,以进士的身份入仕。

但是,对于燕侠这样的勋贵子弟,以及在京质子而言,他们是不会多此一举参加科举的。

质子们会一直在国子监读书,国子监甚至为这些质子和勋贵们专门开了一个少年班,他们多是五六岁入学,一边玩一边学,十五岁后免试进入国子监的初级三堂中的正义堂。

国子监对他们的要求很低,别人考核的是考试成绩,他们则是出勤。

他们每出勤一天,便会在考勤本对应的名字下画一个红圈,一年半的正义堂、一年半的修道堂,加在一起是三年,这三年里,只要他们积满七百个红圈,便可免试升入率性堂。

普通监生想要从率性堂毕业需要考试,考试后还要实习,而他们依然是画圈,只要红圈达到一定数量,他们便从国子监毕业了。

质子们可以继续留在国子监混日子(不用画圈,也不用考试,就是纯混),勋贵子弟们则可以去六部和大理寺等衙门谋个正儿八经的官职,而不是让自家老爹在五城兵马司或者旗手卫里给安排个低品武职,而本来有荫封的前程会更好,而不会像普通监生那样,到死也只是个四五品。

也就是说,对于勋贵子弟而言,国子监相当于镀金。

而他们只要在国子监画够红圈,就会有一份好前程在等着他们。

然而这七百个红圈,对于燕侠而言却难于登天。

今年是他在国子监的第六年,也只攒了二百多个红圈,也就是说,按照这个频率,别说毕业了,他想升入率性堂,也还要十二年!

然而,没有人敢嘲笑他,上一个嘲笑他的人,已经被挂在了国子监门前的大树上。

燕侠回到府里便开始找他的书本,卫国公府现在只住着他们一家五口,别看住得宽敞,可是书房却只有两间。

一间是国公夫人余氏的,与其说是书房,不如说是账房,余夫人每天在这里看账本,发号施令,偶尔还会打打马吊,推推牌九。

而另一间,则是那父子三人的,当然,等到小十六长大一些,这间书房便是父子四人的。

燕侠很少在家,卫国公年纪越大便越不爱读书,因此,目前使用这间书房最多的,是九岁的燕十一。

燕十一正在国子监读书,以他的年纪,六年后便可升入正义堂,如果燕侠不能在六年内升入修道堂,便会和燕十一同班。

因此,为了能和大哥成为同班同学,燕十一每天都会做功课,因为少年班能否升入正义堂的标准便是每天布置的功课,每个月超过十天不写功课,就会记入考评,记入考评的次数多了,便不能从少年班毕业。

其实这就是吓唬小孩的,少年班的夫子们巴不得到了岁数就把他们全都打发走,一群熊孩子,谁想留他们啊。

燕十一信以为真,每天都会用心做功课。

这个时辰,燕十一已经去上学,书房里空无一人,燕侠找齐自己的书本,便准备去国子监画红圈。

刚刚走出书房,迎面便撞上了余夫人。

“哎哟,太阳打西边出来了,世子爷这是要去上学啊。”

燕侠头疼,怎么就碰到老娘了呢。

“是,去上学,否则就要和小十一做同窗了。”

余夫人笑靥如花:“反正你也凑不够那七百个红圈,索性就别管那个了,你好不容易回家来,陪娘说说话。”

燕侠:我娘真是我求学路上的绊脚石。

最后,燕侠万般不愿地放下书本,进了余夫人的书房。

余夫人把桌上还没收拾的叶子牌推到一边,胳膊肘拄在桌上,托着腮,上上下下打量着面前的儿子。

“啧啧啧,我儿子人高马大,还一表人才,我可真会生,恭喜你,你有一位了不起的母亲!”

燕侠一脸的生无可恋:“上一次您自夸自擂是姑婆要来京城的时候,您说给我订下了一个媳妇,正在来的路上,还说您老人家生出我这么优秀的儿子,劳苦功高,所以看在您没有功劳也有苦功的份上,我最好不要拒绝这门亲事。”

他故意提起死去的姑婆,果然,余夫人眼里的星星没有了。

表小姐尸骨未寒,她却又想给儿子订亲了。

说不愧疚那是假的。

可这也不能怪她啊,首先,她可没让姑婆带孙女进京,是姑婆上路之后才通知她的,其次,表小姐是朱玉害死的,而她的儿子,为了给表小姐报仇,差点搭上自己的性命,哪怕有愧,也清了。

这个臭小子,就是故意的,想要堵住她的嘴,不让她继续说。

好险,差一点就上当了。

余夫人翻个白眼,所以说,养儿子干啥,就会气人,如果有个女儿该有多好。

那软软糯糯的小闺女,唉,她是生不出来了,只能指望儿媳妇了。

“臭小子,我和你说,那天皇后娘娘问起你的亲事,你猜怎么着,她提起了梁王府的那位大郡主,原来大郡主和你同龄呢。”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