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听后翻了个大白眼,没做声。
张平安笑道:“看情况,现在还不好说,等回京城的时候,我会顺道回一趟武山县,祭拜下老祖宗们,好多年没回去了,现在世道也太平了,总得回去修修祠堂什么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有道理,有道理,衣锦还乡嘛”,张老二笑道。
“既然回乡祭祖,那我们肯定得跟着一起回去才行啊,不然岂不是不孝。”
张氏早知道他们打的什么主意,顺水推舟道:“是啊,我和你爹他早就想落叶归根了,这次回去祭祖,正好我们跟着一起,你们要想回也可以跟着一起回,到时候在老家俸养我和你爹,等我们百年之后,再给我们办一场风风光光的丧事,也算是不枉活一生了!”
“俸…俸养?在老家?”张老三有些磕巴道。
马氏听后也把帕子拧的死紧,明显不愿意。
“怎么,你们不愿意?”张氏轻飘飘问道。
眼看一顶不孝的大帽子就要扣过来,这谁顶得住。
张老三连忙干笑道:“俸养您和爹是应该的,这事儿我和大哥再商量商量啊,再商量商量。”
李氏在一旁听得心里暗爽,但面上没表露出什么。
该,还得老太太来治!
看一天天狂的没边了,不知道的,还以为临安城是他家开的。
她就看不惯三房那个做派。
张老三说完后又去逗小鱼儿,转移话题。
可惜小鱼儿不给面子,哧溜一下扑到亲爹怀里,躲了老远。
他才不要让他们摸呢!
人多就是非多,这也在张平安的预料之中。
“对了,怎么没看到大堂嫂?”
张平安老觉得少了个人,再一细想,可不是少了大堂嫂吗,几个堂哥今日都要去衙门上值,男孩们则要去私塾上课,按理说女眷应该是都在家的才对。
李氏随口回道:“有一家大户人家请了她去帮忙接生,这几日都住在那边,没回来呢!”
张平安以为是大堂嫂在家里没地位,所以才出去做工。
于是劝道:“家里现在应当过得还算宽裕,接生毕竟要东奔西跑,也算是个累活,不如换个行当,或者在家里洗洗涮涮也挺好,之前在信中,我听我爹娘说,你们还开了间小铺子,实在不行的话,还能去自家铺子帮忙嘛!”
李氏一听就知道是误会了,摆摆手笑道:“你不知道,你大堂嫂接生手艺好,现在在外面还很有几分名气呢,不少大户人家的娘子都指定她去接生,给的也不少,可不是我非要她出去赚钱啊!
是她自己想出去做活攒点银子,我想着咱们都是农村出来的,有钱不赚闲着咱也闲不住啊,我就让她去了,不信的话你可以问你奶,她可以作证。”
张氏听后也笑了,点头道:“靠自己手艺吃饭不丢人,英娘也不是闲的住的性子,去就去吧,没什么!”
张平安这才明白是个乌龙。
看样子,大房这几年家庭关系还挺融洽。
在张老大家吃了顿早饭后,张平安便准备带着孩子告辞了,“今日时间太赶,我还得带着小鱼儿赶去舟山,估摸得歇一夜,等我们从舟山回来了再聚。”
张氏摆了摆手温声道:“是该去一趟,去吧,把孩子看好了。”
“嗯,奶您放心,带了下人呢,没事的”,张平安道。
李氏听到张平安要走,赶着去厨房包了一些现成的吃食出来,放在食盒里,比从前讲究许多。
“都是今日早上现做的,新鲜着呢,你们在路上能垫垫。”
“多谢大伯母!”
“谢谢大奶奶!”小鱼儿也有样学样。
“哎,乖啊!”李氏慈爱地摸了摸孩子的头。
然后父子俩才出门去了码头,去舟山得坐船。
小鱼儿以前坐过舅舅们的画舫,但这次是要去找娘,意义不一样,一路上十分兴奋,看啥都觉得有意思。
一直到午时过了,太阳西斜,船才靠岸。
“到了吗?”小鱼儿仰头问道。
“到了,这就是舟山了!”张平安心情复杂地回道。
心里有一种喘不过气的感觉。
喜欢穿越之农家独苗苗的科举之路请大家收藏:dududu穿越之农家独苗苗的科举之路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