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1章
虽然李想早就知道,空气中,有氮气,有二氧化碳,有稀有气体。
还知道,鸡蛋的恶臭来自于硫化氢,煤矿的爆炸来自于甲烷。
不过,这种事情,他也没办法解释。
而且,操之过急,也未必是一件好事。
于是,他索性只讲半句话,只负责推测,剩下的交给观狮山书院的老师和学生们去琢磨。
李想的猜测,也被整理成了一本名为《燕王殿下的一百个猜想》的小册子。
。。。。。。
随着春天的到来,朔州北部的草原已经不再是过去几年的萧条景象。
杜芳策马而行,缓缓的在自己的地盘上巡视着。
为了开发这片棉花地,杜家动用了近五十名青壮,再加上一些佃农和奴隶。
“郎君,听闻昨日倭国人又送了一批人过来,咱们也不愁赶不上播种了。”
杜芳身旁的管家李书,脸上露出欣慰之色。
李书去年初到朔州时,十分担忧。
一方面是担心自己的安全,另一方面则是担心自己的投资打了水漂。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人手不够。
原本朔州是一个边镇,没有太多本地人,就算你开出高薪,也招募不了几个人。
没想到,每隔一段时间,那倭国人就会送不少奴隶过来。
而且人数还在不断的增加。
“燕王的计划很周密,在时机未到之前,谁也不知道他还有没有后手,推广种植棉花的人是他,移民到河东道也是他的主意。”
“再联想到水泥路的修建,这一切都是环环相扣的。二弟天天跟在长孙冲的身后跟燕王作对,他却不知道,河东道的长孙家,比任何人都要积极地开垦棉田。”
长孙家的地就在杜家旁边,而且杜芳也知道,除了朝廷给的那块地之外,他们还买了很多的草场,现在已经全部种上了棉花。
之前杜芳还担心,这些棉花地不好开垦。
不过,在冬天,杂草都黄了,一把火烧掉,立刻就能让这里变得光秃秃的,还能让土地变得更加肥沃。
再用改良后的马拉犁犁地,效率非常高。
反正朔州就在草原的边上,最不缺的就是牛马。
至于各种农具,都是移民时就准备好了的。
“二郎从小没受过什么苦,这次郎君派他去广州种甘蔗,我想再见到他的时候,他应该已经成长了不少。”
李书也不好多说什么。
虽然他不喜欢杜荷,但是他毕竟是一个仆人。
“罢了,不去理会他,建设局负责疏通水渠的事情,进展顺利吗?”
杜芳来朔州已有数月之久,对于如何种植棉花也颇有心得。
虽然棉花比水稻和小麦要节水多了,但是没有水也是不行的。
而且,这里本来就是一片草原,就算有一条河,也没有什么用。
“雪化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开始行动了,据说他们已经停止了水泥路的建设,全力修建水渠。刚刚种下种子的时候,对水的需求并不大,我想应该能够赶得上我们的进度。”
对于建设局,李书是非常信任的。
在建筑方面,他们是专家。
“这一年,我们种了那么多的棉花,只要有燕王说的有一半好,我们这些出了大力的人,也都跟着沾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