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銮殿上,寂静得能听见清晨的微风拂过檐角铜铃的细响。
与往日的早朝不同,今日没有官员交头接耳,没有门生故旧间的眼神致意。每个人的手里,都捧着一份沉甸甸的册子。那册子用上好的素面锦缎装裱,入手微凉,却像一块烧红的烙铁,烫着每一位朝臣的心。
册子的名字很简单——《雍华女学医科实习报告》。
翻开它的人,表情各异。
年轻的官员,眼中是压抑不住的震惊与激赏,指尖在那些精准的数据和清晰的病理分析上反复摩挲。年迈的臣子,眉头紧锁,神情凝重,既为报告中展现的医术所折服,又为这背后所代表的巨大变革而深感不安。而以郑国公为的几位旧派勋贵,则面沉如水,只是飞快地翻阅着,似乎想从字里行间找出可以攻讦的破绽。
龙椅之上,赵玦一身玄色朝服,衬得面容愈冷峻。他没有看任何人,目光只落在殿中那一方巨大的日晷投下的影子上,仿佛在等待一个时刻的到来。
“陛下,时辰已到。”秉笔太监低声提醒。
赵玦终于抬起眼,那目光平静无波,扫过阶下百官,却让所有接触到他视线的人,都下意识地垂下了头。
“都察院。”他开口,声音不大,却在大殿中激起回响。
左都御史一个激灵,连忙出列:“臣在。”
“昨日,百家医馆联名呈上的状纸,可在?”
“回陛下,在此。”左都御史从袖中取出一卷厚厚的状纸,双手奉上。
“念。”赵玦只说了一个字。
一位专职的谒者接过状纸,清了清嗓子,朗声念了起来。那声音抑扬顿挫,将状纸上那些慷慨激昂、痛心疾的文字念得极富感染力。
“……医道者,本乎天地,法乎阴阳……今苏氏身为后宫之主,不安于内闱,反抛头露面……此乃乾坤倒转,阴阳失序之兆!长此以往,医道将毁,民心将乱,国本将危矣!臣等冒死上奏,恳请陛下清君侧,正医道,废黜女医,以安社稷!”
一篇洋洋洒洒的檄文念罢,殿中几位老臣已是面露悲戚,仿佛大雍的江山社稷,下一刻就要在这“阴阳失序”中倾覆。
“说得好。”赵玦忽然开口,嘴角甚至带上了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说得义正辞严,忧国忧民。”
他话锋一转,声音骤然变冷:“传原告,回春堂孙德春等人,上殿。”
片刻之后,以孙德春为的十余名郎中被带入殿中。他们皆穿着素服,神情悲壮,一进殿便跪倒在地,高呼:“臣等参见陛下!为医道正统,臣等万死不辞!”
孙德春跪在最前,他偷偷抬眼,看到几位老臣向他投来鼓励的目光,心中大定。他知道,自己赌对了。
“孙德春。”赵玦缓缓念出他的名字,“朕问你,你状告太后乱你医道传承,可知罪?”
“臣不知罪!”孙德春昂挺胸,声如洪钟,“臣等所为,皆是为守祖宗之法,为护杏林百年清誉!”
“好一个祖宗之法。”赵玦点了点头,他拿起御案上那份女学报告,随意翻开一页,“朕再问你,城东窑工坊,五岁童子王小宝,腹坚如石,面色萎黄,被京中数家医馆断为‘蛊胀’,药石罔效。你回春堂,可曾诊治过?”
孙德春一愣,他行医数十年,看过的病人如过江之鲫,哪里记得一个五岁的孩子。但他立刻反应过来,这是皇帝在考校他的医术。他清了清嗓子,摆出专家的派头:“回陛下,若如陛下所言,此症确为蛊胀晚期,肝脾衰败,水湿不化,乃不治之症。纵是华佗在世,也回天乏术。”
“不治之症?”赵玦轻笑一声,将那份报告掷于阶下,内侍连忙拾起,送到孙德春面前,“那你便看看,这‘不治之症’,太后是如何治的。”
孙德春疑惑地翻开报告,目光落在王小宝的病例上。当他看到“土毒入体”、“黑豆外拔”、“无根水内攻”等字眼时,脸上那份专家的从容瞬间凝固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茫然与错愕。
“土……土毒?这……这简直是闻所未闻,荒谬绝伦!”他本能地反驳,“医书典籍之中,何曾有过此等记载?此乃妖术,非医术也!”
“妖术?”赵玦的声音里带上了毫不掩饰的讥讽,“来人,传王小宝母子。”
早已等候在殿外的妇人,抱着已经能活蹦乱跳的王小宝走了进来。妇人一见赵玦,便跪地磕头,泪流满面:“草民谢陛下天恩!谢太后娘娘救命之恩!若非太后娘娘,我儿早已……早已……”
王小宝虽不懂事,但也学着母亲的样子,奶声奶气地喊道:“谢皇上!谢太后娘娘!”
这稚嫩的童声,和那健康红润的脸蛋,比任何雄辩都有力。满朝文武,亲眼见证了这起死回生的奇迹,再看孙德春那张因震惊而扭曲的脸,眼神都变了。
孙德春呆若木鸡,嘴里反复念叨着:“不可能……这不可能……”
赵玦没有理他,他翻开报告的另一页,声音再度响起:“济世堂,王济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济世堂的王大夫浑身一颤,跪在地上不敢抬头。
“城西布商之妻,陈氏,月信不调,腹痛难忍。你断其为‘血热妄行,有血崩之兆’,只敢用温补之药,致其缠绵病榻半年有余,可有此事?”
“臣……臣……”王大夫汗如雨下,说不出话来。
“女医官诊断其为‘子宫积瘀’,以桃仁承气汤破瘀行血,一剂而下,恶血尽除,三日便可下床操持家务。王济民,朕问你,是你医术不精,还是你为了多卖几服温补之药,故意延误病情?”
王大夫“咚”的一声,额头磕在冰冷的地砖上,抖如筛糠。
赵玦一页一页地翻,一个一个地念。每念一个名字,便有一个郎中面如死灰。每揭开一个病例,都像一记响亮的耳光,狠狠扇在“祖宗之法”的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