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越山听得连连点头。
他的院子就差最後一点就彻底装修完了,趁着游客不怎麽多的时候,他喊上了亲戚,把院子彻底修整完毕。
除了他自己住的屋子,别的地方都打算开放给游客拍照打卡用。他家的房子在修缮的过程中,也保留了相当一部分老房子,那是他和爷爷的记忆。那些地方也是游客最喜欢打卡的地方。
罗阳和李佳佳在周五离开了。
周六时,村里突然迎来了一波游客潮。
谁都没料到会来这麽多人,村委更是始料未及,急匆匆的喊人叫上村里几个壮劳力开始维持秩序。
很多看了帖子想要爬山拍照的人很多,那山路崎岖,不得不又派出好些村民,领着要登山的游客,在他们的带领下有序的上山。否则万一出个意外,谁都不好过。
“小山啊,辛苦你了。”刘卫华擦着一额头的汗,气喘吁吁地站在林越山身边,说道。
“我也没做什麽,都是村里的大家辛苦了。”林越山笑了笑。
他做的很多事都和村委通了气,早在村里有点客流量的时候,村支书就找上了他,对他做的一切事都表示大力支持。
村里没有饭店,他就找了几户人家,在门口摆了个指示牌——正宗农家菜。
菜是地里现摘的,猪也是刚杀的,散养的鸡鸭鹅也没有逃脱魔手,现宰现烧。农村户头的院子都大,可以摆上好几桌,只是地方够大,桌椅餐具又不够了,又匆匆从没有指定为厨房的人家借。
于是那天,游客们吃饭用的筷子碗碟桌子都是各种样子都有,倒是别有一番趣味。农家菜新鲜健康,土竈炒出来的肉香浓郁,也有刚从水里钓上来的野生甲鱼,能鲜掉人的眉毛。
周末的两天虽然忙碌但充实。
闲下来时,村里人算了算周末赚的钱,一个个都兴奋不已。村里除了种地,没有别的生计来源,年轻人大部分都出去打工,还留在村里的人每年能赚到手的钱不过寥寥。
勉强能养活自己。如今有了额外收入,怎麽能不叫人兴奋,就算一年只有几天,也是比种地赚得多。
林越山同样为他们开心。
大山村穷了太久了,就算如今过得比当初好很多,但是在很多老人心底,贫穷的概念已经根植于心。他们不舍得吃不舍得穿,也不舍得改善自己的居住环境,很多老房子都贴上了危房的标签。
旅游发展起来之後,政府开始重视村里的危房改造,也算是带了另一种好处。
林越山的小院子客人依旧多。他一天烧几桌菜限量供应,又进了点零食水果,卖给路过拍照歇脚的人,也算是失业以来的第一笔收入。
杏花在一场细雨後开始凋谢,小小的青色的果子在花心中孕育。
有热情的游客已经开始预定他这一树杏子。这杏他不打算卖钱,年年都长年年还都长满一树,他早就吃腻了这个味道,他打算在消费过的顾客中挑选离得近的客人,每人送一点。
杏子这种果子外皮很酸,果肉也是甜中带酸,还坏得极快,没有办法快递。他只能送给离得近还有功夫自己来取顾客,这样一刷选下来,就没剩几个能拿到的了。
有人表示不满,林越山只得表示会留一下杏,酿点果酒,留在院子里给免费品尝。
一树果子的去处一下子都有了着落。
村里人家家户户都喜欢在院子里种些各式果树,吃不到新鲜果子的游客开始把目标放在了别家的果树上。林越山见机喊来村支书,把村里的各色土特産拿出来,在村口的大树下,整整齐齐的摆放好,俨然像一个小型集市。
他喊了几个在家的年轻人,先定好了价格,又打印了几张付款码,一个个搬出自家的小桌子,把各种货物一一展示出来。
果然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
有吃的也有竹编藤编的小玩意,这些东西在村里都卖不上什麽价格,所以定价都不算高,不一会就被哄抢一空。
刘卫华一看这景象,猛地一拍大腿:“哎呀,东西准备少了!”
野货土货産品本来就少,都是村里人亲手做的,没办法量産,山上出多少货,他们就只能做多少。
不少没抢到的游客遗憾离开,走之前还要叮嘱村支书,让他下次多备点货。
刘卫华只能苦笑着答应,他哪里去弄这麽多土特産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