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够了!”声音不大,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终结意味。
殿内瞬间安静下来,所有目光都集中到皇帝身上。
“诸卿所言,朕已尽知。”景琰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然,新政之行,势在必行!试点之事,按朕方才所言,即刻着手去办!《考成法细则》,由吏部、都察院、刑部根据今日所议,三日内修订完善,再呈朕御览!朕要的,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是推诿塞责的借口!”
他环视群臣,目光如寒冰:“朕再重申一次,新政,关乎国运,绝无回头之路。望诸卿收起侥幸之心,摒弃门户之见,勠力同心,共渡难关。若再有阳奉阴违、敷衍塞责、乃至暗中阻挠者……”
他停顿了一下,没有说完,但那股冰冷的杀意,已弥漫整个金銮殿。
“退朝!”
回到乾清宫,景琰感到一阵剧烈的头痛袭来。他挥手屏退了所有侍从,独自一人靠在窗边的软榻上,揉着刺痛的太阳穴。朝堂上那些看似冠冕堂皇,实则包藏私心的言论,还在他脑海中回荡。
“陛下,程太医来了。”德顺在门外低声禀报。
“让他进来。”景琰闭着眼道。
程不识提着药箱进来,恭敬行礼后,为景琰请脉。片刻后,他轻声道:“陛下是忧思过度,肝火上扬,需静心调养,切勿再过度劳神。”
景琰苦笑一声:“静心?这满朝的官司,如何静心?”他挥挥手,“开些安神的方子便是,朕还有奏章要批。”
程不识欲言又止,最终只能躬身退下开方。
这时,德顺又进来,低声道:“陛下,林公公派人送来密报。”
景琰睁开眼:“呈上来。”
那是一份没有署名的薄薄纸笺,上面是林夙那熟悉的、略显清瘦的笔迹。内容简洁,却让景琰的目光骤然锐利起来。
“安远伯陆文彰,散朝后于府中密会工部尚书赵擎、礼部右侍郎等五人。其间,陆言:‘陛下年轻气盛,不知深浅,吾等还需联手,令其知难而退。’赵擎未明确表态,似在观望。另,江南八百里加急,苏州府已有士绅联名上书府衙,抗辩清丈田亩,言‘与民争利,非仁政所为’。”
景琰将纸笺紧紧攥在手里,指节泛白。
果然开始了。朝堂上的“委婉劝谏”只是第一步,暗地里的串联和地方上的抵抗接踵而至。安远伯……江南士绅……他们甚至已经开始给他扣上“与民争利”、“非仁政”的帽子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仿佛能看到,一张无形的大网正从四面八方向他笼罩过来。而林夙,就像一只潜伏在网外的蜘蛛,敏锐地捕捉着每一丝震动。
景琰站起身,走到巨大的大胤疆域图前,目光落在富庶的江南地区。那里是赋税重地,也是士绅力量最强大的区域。新政能否成功,江南是关键一战。
他知道,光靠朝堂上的争论和皇帝的威严,是无法真正推行新政的。他需要一把快刀,一把能斩断这些盘根错节关系的快刀。
他想起林夙昨日离去时那平静无波的眼神,和那句“奴才明白。定不负陛下所托。”
是时候了。
“德顺。”
“奴才在。”
“传朕口谕给林夙。”景琰的声音冰冷而坚定,“东厂,可以动手了。先从京官开始,挑几个跳得最欢、手脚又不干净的,以‘贪腐舞弊、阻挠新政’为由,拿下!记住,要快,要狠,要证据确凿!”
他停顿了一下,补充道:“告诉他,朕,不看过程,只要结果。”
“是,陛下!”德顺心中一凛,知道一场腥风血雨,即将随着新政的推行,悄然拉开序幕。
景琰重新望向地图,眼神幽深。
阻力已经赤裸裸地摆在了台面上,那么,他的刀,也该出鞘了。
只是,握着这把刀的手,和他之间,那层越来越厚的冰,又该如何化解?
喜欢凤栖梧宦海龙吟请大家收藏:dududu凤栖梧宦海龙吟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