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灵脉统一后的第十日,黄山清玄宗刚送走前来学习“顺脉归位”技术的联合国代表团,议事殿的通讯屏便被国土资源部的紧急信号占满。
部长周磊的全息投影带着明显的急切,背景是铺满地形图纸的会议室:
“林宗主、陈护法,这次得麻烦二位出手调整版图了!”
全息屏切换到国家西北地形图,塔里木盆地与黄土高原的交界处被标上醒目的红色区域:
“近半年灵脉复苏引气候微调,塔里木盆地的降水量同比增加o,但因周边山脉阻挡,雨水无法有效渗透,已在盆地边缘形成洪涝隐患;而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虽有缓解,却仍缺乏稳定的灵脉水源。”
周磊调出模拟模型,
“我们想请教,能否用灵脉手段微调山脉走向——比如将昆仑山支脉的一段‘搬’至盆地出口,既疏导洪水,又能引导灵脉水源进入黄土高原,一举两得。”
陈默立刻调阅该区域的灵脉数据:
“昆仑山支脉的灵脉浓度达纳灵单位,且与黄土高原的灵脉存在天然通道,具备‘搬山’的基础。”
他看向林晚,“但传统搬山术需消耗大量灵力,且容易引地质波动,得用‘灵脉缓冲层’技术降低风险。”
林晚取出《清玄宗地脉秘典》,翻至“搬山调脉篇”:
“道家的‘顺势搬山术’讲究‘借地脉之力,顺灵脉之势’,无需强行挪移山体。”
她指着书中的示意图,
“我们可以在目标山脉下方布设‘地脉牵引阵’,用灵脉能量软化岩石结构,再借助塔里木盆地的洪水势能,引导山脉缓慢移动——就像给河流改道,顺着自然规律来,既能减少能量消耗,又能避免地质灾害。”
方案上报后,中央很快批准,同时协调水利、地质等多部门配合。
陈默团队连夜研出“地脉监测终端”,可实时捕捉山体移动轨迹;
林晚则带领清玄宗长老,在昆仑山支脉与塔里木盆地边缘布设了三十六个地脉牵引阵眼。
启动仪式定在农历霜降——这一日地脉能量最为沉稳。
昆仑山支脉的阵眼旁,陈默将灵脉缓冲液注入地下三百米的阵基,淡绿色的能量顺着地脉蔓延,岩石层开始出细微的嗡鸣。
“地脉牵引阵启动,能量输出稳定在o!”
他对着通讯器喊道,监测终端上的山体移动曲线呈现出平缓的上升趋势。
林晚站在阵眼中央,手持“搬山令”,口中念动真言:
“地脉为纲,灵脉为绳,顺天应势,搬山调形!”
随着法诀落下,昆仑山支脉的顶端突然泛起淡金色光芒,整段山体如同被无形的丝线牵引,以每天一米的度向塔里木盆地出口移动。
地质监测数据显示,山体移动过程中,周边的地震波始终控制在o级以下,甚至带动了地下灵脉的流动,原本干涸的河床开始渗出地下水。
黄土高原的民众最先感受到变化。
居住在陕北榆林的老农王建国,清晨起床后现自家院子里的水井竟冒出了清水——这是几十年来从未有过的景象。
“收音机里说在搬山,没想到真能引来水!”
他激动地拿着水桶奔走相告,村民们纷纷涌到河床边,看着渗出的水流汇成小溪,眼中满是希望。
然而,这场“温和的版图调整”却给地图出版社带来了“灭顶之灾”。
京都某地图出版社的编辑张薇,正对着刚印刷完成的《国家灵脉地图》第三版愁——书中昆仑山支脉的标注位置,与实时监测的山体移动轨迹已出现五公里的偏差。
“刚印完十万册,这才三天就过时了!”
她对着电话那头的社长哭诉,
“再这样下去,我们得天天改版图、重印刷,库存都要堆成山了!”
更让张薇崩溃的是,全国各地的书店纷纷来退货申请。
沪上某书店的负责人在电话里无奈表示:
“顾客买完地图,打开一看现山脉位置不对,还以为是盗版,我们解释是‘搬山术调整了版图’,人家还以为我们在开玩笑!”
消息传到清玄宗,陈默忍不住笑出声:“没想到搬山术还能‘逼疯’地图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