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反驳,很多大将终其一生其实也不过只打了寥寥几仗而已,比如孙膑。
有人上战场前只不过是个悠闲的老叟,上了战场还不是可以指挥作战。
由此可知,久经沙场可以成为名将,久读兵法也是能成为名将的。
楚易安说完小心瞅着秦淮书的脸色,想看看他要不要说点什么。
但这人一直沉默着,一句话也不说。
无趣得很。
像是感受到楚易安的目光,秦淮书抬起头来。
迟疑片刻,道:“其实,这句话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楚易安错愕,睁大眼:“你认可赵括?”
秦淮书摇头:“倒也不是,虽说战场才是磨练人的好地方,但是很多人其实没有机会上战场,只能多读兵书。”
“有人学了后可以灵活运用,有人却只能照搬,端看他是哪种。”
楚易安点头,确实如此:“不过那种都是奇才,太少了,人家兴许不看兵法上战场后也能赢。”
秦淮书轻笑一声,不置可否:“那倒是,比如你说的霍去病小将军。”
“但是这样的奇才太少了,不能作为范例。”
“大多数人还是要两相结合,才能成就一代名将。”
霍去病和赵括都是华夏历史上在用兵方面的典型人物了。
一个不看兵法,却用兵如神。
一个兵法倒背如流,上了战场却啥也不是。
赵括不仅兵法倒背如流,跟他爹辩论的时候他爹都说不过他。
这一幕被赵惠文王看在眼里,拍着赵括的肩膀夸他后生可畏。
然后就把赵括借走了,带进宫做了太子伴读。
随后与赵奢说起了嬴稷要借和氏璧的事。
赵奢觉得这件事得以邦交手段解决,但是他没有合适的人选。
于是赵王召集大臣,让大臣举荐。
宦臣令为赵王举荐了自家舍人,蔺相如。
蔺相如承诺赵王,秦若割城,便将和氏璧留在秦国。
秦不割城,保和氏璧完璧归赵。
于是蔺相如作为特使,就这么去了秦国都城咸阳。
因为是来献礼,所以很快见到了嬴稷。
见到和氏璧嬴稷大为兴奋,可他对待和氏璧那轻慢的态度却让蔺相如心里发沉。
蔺相如借口和氏璧有瑕疵,将和氏璧重新拿回手里。
而后怒火冲冲的威胁嬴稷,再上前一步他便和和氏璧一起毁在铜柱之下。
和氏璧乃赵国国宝,赵王送走之前斋戒五日,可嬴稷拿在手里却还传给内侍侍女看,分明是轻慢国宝。
而且还绝口不提割城之事,根本没有一点诚意,心里打的什么主意自己清楚。
嬴稷没办法,只能答应蔺相如也去斋戒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