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曦藏在袖中的指尖轻蹭了蹭,想抬手帮她抚平眉心,却知自己没有这样做的立场。
甚至为了不惹她厌烦疏远,只能装做一副并不多在意她的模样。
在焦虑的氛围中,新年很快结束,今年的上元节也未操办,皇帝的意思是节省下来的钱财用作军费。
国库空虚,皇后也趁着年节,摆宴邀请盛京权贵女眷,捐出钱财首饰,以作军费。
到二月底的时候,又有军报传来,援军抵达后,与匈奴对战几次,不敌退走,颍州失守……
夹杂在军报里的还有章序的血书,诉说边塞士兵缺衣少食,兵饷也不能及时发放,士气低迷,无法与匈奴的强兵悍将相敌!
这里面几分真、几分推脱,皇帝心里有数。
但亦是无可奈何,他如今也算理解了当年先帝……也就是他那位自小便集万千光华于一身的好弟弟,为何不惜得罪世家,也要坚持实施科举制。
他的目的便是削弱世家权力,巩固皇权。
而他,不过是世家选定的傀儡……虽然经过多年拉扯,他将朝堂势力平衡。
但究其本质,也不过以世家来制衡世家,扬汤止沸而已。
他借世家权力称帝,自不能明着背刺世家,否则他那好弟弟的下场便是他的下场。
他的那些儿子们呐,可都有取代之心,外面还有他其余兄弟以及其嫡出的血脉。
一旦坐上这皇位啊,就如同被架在火上,左右掣肘,进退维谷。
章序虽将责任都推到了朝廷这边,可若是他机警用心,早发现端倪,早做筹备,也不至于仓促迎战,短时间连失三城。
事到如今,我军损失惨重,士气低迷,再战恐伤国本。
可若不战,难不成任由匈奴铁骑踏碎山河,剑指盛京吗?
至于议和,他们若是先开这口,便叫匈奴知晓他们已无力再战,难免再生事端。
朝堂依旧吵吵嚷嚷,主和的、主战的各抒己见。
皇帝扶着额头,异常疲惫。
好在没过几天,匈奴的议和书送来。
匈奴主动议和,便显得他们不那么被动,而且国库空虚,实在禁不住持久的战争,皇帝这些时间,为了筹集军费,属实焦头烂额。
皇帝与朝臣商议之后,同意他们派遣使者前来议和。
校尉你又打我!
百日祭结束,在萧宁的带领下,一家人将老侯爷的灵位迁到祠堂。
公主作为“孙媳”,自然跟随在侧。
繁杂的仪式结束,芙蓉走到商曦耳边耳语几句,商曦眉心轻蹙了下。
萧宁见状问道:“怎么了?”
商曦道:“匈奴要议和,陛下同意了,不日匈奴使团便会抵达盛京。”
自颍州失守,他便猜到快要议和了,毕竟钱都在世家手里,国库空虚,皇帝可没那个本事让他们拿钱出来,靠着后宫节俭,能省出多少来?
而且奢靡日子过久了,别说后宫嫔妃了,就是皇帝本人,估计也忍受不了长时间的节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