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卓远意识深处,那条关于“观察封瑶情绪积极波动”带来“正向系统状态”的新日志,像一颗投入精密逻辑电路中的混沌粒子,其引的扰动远初始评估。它不再仅仅是涟漪,而是持续的低频共振,干扰着他原本清晰无误的思维频谱。他尝试了多种归类方案:将其定义为“高效协作带来的系统资源优化满足感”,匹配度;“目标阶段性达成带来的预期奖励反馈”,匹配度;甚至调取了“审美愉悦”相关数据库进行比对,结果匹配度更低。这未被定义的“正向状态”,顽固地占据着特定的认知资源,像一个无法被现有核心代码编译,却又被底层权限默许存在的冗余进程,非但没有触安全协议的清理指令,其运行本身似乎还在隐晦地提升着某些非核心线程的……“活跃度”?
他抬眼,视线再次落回身旁的封瑶。她已重新埋于书本,侧脸线条在午后渐斜的光线下显得异常柔和,眼神专注得像要吸纳所有知识。偶尔遇到难题时,她会无意识地用笔端轻点下唇——这个细微的动作在他的视觉传感器中被逐帧解析,与数据库中存储的数千个“人类常见思考行为模式”进行高比对,结果却显示无法完全匹配任何一个标准模板。她的存在,对他而言,已不仅仅是一个独特的、持续生成新数据的异常点,更像是一个不断迭代升级的、具有高度自适应性的特殊算法,正在重新定义他对于“人类行为模型”的认知边界。
“根据日程,校史馆项目核心成员计划在期末结束后举行一次非正式庆功聚餐。”徐卓远忽然开口,声音平稳如常,打破了自习区的寂静。然而,这句话的内容本身,却与他日常关注的“核心任务效率”或“学习最优化路径”关联度显着偏低,更像是一条主动插入的“社交信息提示”。他甚至在陈述后,下意识地进行了内部检索,以确认此条信息的来源是李教授上午出的群邮件,而非自身系统的误判。“李教授建议,可以邀请陈墨同学参加。他认为,她的贡献虽在幕后,但至关重要。”他补充道,将建议来源指向明确的权威信号,以增强此提议的“合理性”。
封瑶从书海中抬起头,眼中掠过一丝真正的惊讶。徐卓远主动提及并讨论一个纯粹社交性质的活动安排?这在他那套以“效率”和“目标”为导向的行为准则里,属于通常会被自动过滤或归类为“低优先级待办事项”的“噪声信息”。她敏锐地捕捉到了他行为模式中这微妙的偏差。
“李教授考虑得很周到。”封瑶点头,顺着他的话题延伸,同时观察着他的反应,“陈墨她……会愿意来吗?那种场合对她来说,压力可能很大。”她回想起下午陈墨那受惊小鹿般的反应,以及她总是试图缩在人群边缘的身影。
“概率低于o。”徐卓远基于现有数据(陈墨过往的社交回避记录、对集体活动的参与度等)给出冷静预估,“但邀请行为本身,符合‘认可贡献’的社会规范,能进一步强化其前期工作价值被‘正式系统’记录与肯定的信号。无论她是否接受,该信号的送具有独立意义,有助于维持团队协作单元的长期稳定性。”他顿了顿,似乎在进行更深层的数据关联,“此外,沈哲也会参加。他的‘高社交能量场’及非正式互动模式,或许能一定程度上中和场合的正式感,降低部分参与者的社交压力阈值,从而间接提升陈墨潜在出席意愿的概率,尽管提升幅度有限。”
封瑶微微挑眉。他不仅注意到了沈哲的参与,甚至分析了沈哲的社交特性对群体动态的潜在影响?徐卓远对周围人际网络的“数据采集”与“建模分析”范围,似乎在不自觉中扩大了粒度,开始涵盖更复杂的软性因素。她笑了笑:“好吧,那我们就按流程送这份‘认可信号’。至于结果,交给概率。”她用了他的术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调侃。
就在这时,封瑶放在桌面的手机屏幕无声亮起,来电显示是一个她既熟悉又感到沉重的名字——【父亲】。
她的心跳瞬间漏了一拍,呼吸有瞬间的凝滞。指尖微微凉。缓冲期结束了?该来的,终究要来。她深吸一口气,仿佛要汲取周围空气中的所有氧气来支撑接下来的对话,对徐卓远做了一个“稍等”的手势,拿起手机,起身快步走向图书馆走廊尽头的安静角落。
徐卓远的视线如同高精度追踪器般追随着她的背影。内部传感器敏锐地捕捉到了她接听前那微妙的生理参数变化(心率瞬时提升,皮肤电导率出现微小波动,呼吸频率异常)。他的核心处理器立刻将【封父来电】标识为“高优先级潜在压力干扰事件”,关联标签包括“家庭协议冲突”、“未来路径决策”、“情感能耗风险”。几乎在瞬间,与这些标签相关的所有预演模型和决策树框架被激活、加载,进入待命状态。他甚至同步调取了封瑶近期情绪状态数据作为基线参考,随时准备为封瑶提供最优策略支持,并评估任何可能需要的“外部干预”节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走廊尽头,封瑶按下接听键,将手机贴在耳边,声音尽量保持平稳,甚至刻意注入了一丝轻快:“爸。”
电话那头传来父亲封卫平的声音,不同于周女士那种公式化的、带着审视的冷淡,他的声音里带着一种属于父辈的、略显沉重的关切,但底色依旧是习惯性的、不容置疑的权威感:“瑶瑶,期末考快结束了吧?你周阿姨之前跟你提过,关于你未来专业选择和展方向的问题,家里很关心。你之前说忙,要复习,我们理解。现在考试差不多了,是不是可以找个时间,我们好好谈一谈了?”
没有立刻施压,但话题直接、精准地切入核心,不容回避,带着一种“是时候解决问题了”的笃定。
封瑶握紧手机,指节因为用力而微微泛白。前世,就是这样以“关心”为名的谈话,一次次在看似平和的气氛中展开,却一步步将她推向妥协的深渊,最终在那个令人窒息的商务酒会上,彻底引爆了她积压多年的绝望。那些冰冷的视线、嘲讽的私语、父亲失望又无奈的眼神……记忆碎片带着凛冽的寒意席卷而来,试图冻结她的思维。
但她迅稳住了心神,如同在激流中踩稳了一块礁石。今时不同往日。她不再是那个孤立无援、只能被动承受父母安排的少女。她的“生存与展工具箱”里,已经配备了更强大的武器——那份与徐卓远共同打磨、数据翔实、逻辑严谨的“综合论证包”,以及她自己通过努力和抉择,一步步重建起来的、坚韧的内核力量。
“嗯,期末明天最后一门。”封瑶语调清晰,不卑不亢,努力将对话引导向理性轨道,“爸,关于这件事,我确实有很多想法需要和您、和周阿姨沟通。我也准备了一份详细的说明材料,希望能更清晰地表达我的规划和考量,以及我选择目前方向的理由。”她主动提出了“材料”,意图将可能的情感拉锯战,转变为基于事实与规划的“方案讨论”。
封卫平似乎有些意外女儿如此有条理且主动的回应,电话那头停顿了一下,传来细微的纸张翻动声(或许他正在办公室?):“哦?你还准备了材料?”他的语气里带上了一丝探究,“也好。那等你考完,回家来一趟吧,我们当面谈。”
“好的,爸。”封瑶应下,没有流露出任何抗拒,但紧接着补充了一句,语气温和却坚定,如同设定一个不可逾越的程序参数,“不过,我可能只能待一个下午,晚上学校这边还有重要的小组讨论安排,关系到下个学期的项目启动。”
她在不动声色地设定边界,明确时间范围,避免陷入可能无限延长、情感消耗巨大的拉锯战,同时也为自己预留了撤退和缓冲的空间。这也是从徐卓远那套“降低情绪能耗”、“设定明确交互边界”的策略中学到的一课。
封卫平在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最终只是说道:“行,那就定在后天下午。你到家前说一声。”
通话结束。封瑶放下手机,靠在冰凉的墙壁上,长长地吁出一口气,感觉后背有些微汗湿。掌心也有些潮湿,但心脏的跳动已逐渐恢复平稳。第一次正面接洽,没有预想中的激烈冲突,她守住了自己的阵地,并成功将“谈判”引入了对她更有利的、需要依靠“举证”和“逻辑”的环节。这是一个不错的开端。
她回到自习区座位。徐卓远的目光立刻落在她脸上,进行快的微表情扫描与生理参数比对分析。【结果:无明显负面情绪峰值(如愤怒、悲伤),紧张度较通话前下降,状态趋于稳定。瞳孔扩散度恢复正常水平。结论:初步应对成功,压力事件得到有效管理。】
“是我父亲。”封瑶主动低声告知,带着一丝分享战报般的语气,同时也是一种信息同步,让他这个“外置处理器”了解最新动态,“约了后天下午回家谈。第一阶段,按计划进行,未生直接冲突,已成功引导至‘方案讨论’模式。”
徐卓远点了点头,内部评估系统将此次封瑶的应对标记为【策略执行度:优秀。情绪稳定性:高】。他并未多问细节,那属于不必要的冗余信息。他只是将刚才处于高度待命状态的决策树程序框架再次调出,迅筛选出适用于“正式会谈前准备阶段”的几条核心建议,简洁地推送到封瑶的手机上:
【预演建议v】
【数据安全】确保‘综合论证包’所有数据完成备份,并实现多设备(手机、u盘、云端加密空间)同步,防止意外丢失。
【模拟对抗】进行至少两次完整的q&a模拟演练,重点针对‘风险评估’与‘备选方案可行性’部分,预设反对论点及应对策略。
【外部支援】保持通讯畅通。设定紧急联络人(优先级:沈哲,因其社交技巧与快反应能力;备用:徐卓远,提供逻辑与数据支援)。
【状态优化】会谈前保证至少小时分钟的有效睡眠,优化生理状态参数(心率变异性、皮质醇水平等),以维持最佳认知表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封瑶看着屏幕上跳出的、条理分明且充满他个人风格的建议,心头那点残余的紧绷感也彻底消散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奇异的安心。她忍不住弯起嘴角,指尖轻点回复了一个简单的:【收到,严格执行。谢谢,徐同学。】
徐卓远看着她的回复,视线在“谢谢”二字上停留了o秒。内部日志再次记录:【接收到表达gratitude(感激)的社交信号。关联行为:提供策略支持。系统响应:无需额外操作。状态:正常。】
---
期末考试的最后一门课终于结束。交卷铃声响起的那一刻,校园里仿佛瞬间注入了一种轻快的、解放般的活力。校史馆项目组的庆功聚餐定在学校附近一家口碑不错、氛围轻松的中餐厅包间。
正如徐卓远所预测,陈墨再次婉拒了邀请,理由依旧是“有功课要赶”。封瑶和徐卓远都对此表示理解,封瑶还特意回复了一条鼓励和感谢的消息,强调她的贡献不可或缺,希望以后有机会再单独交流。陈墨回了一个害羞的表情和一句“谢谢封瑶姐”。
包间里气氛热烈。李教授卸下了平时的严肃,心情颇佳,举杯感谢了所有项目成员的辛勤付出,特别提到了团队协作带来的惊喜。沈哲果然如徐卓远所料,成为了气氛担当,他不仅能妙语连珠地带动话题,还能敏锐地照顾到每个人的情绪,甚至主动将话题引向平时比较沉默的同学,让他们分享感受。他甚至还特意提到了徐卓远在数据架构上的关键贡献——“要不是远哥把那些散乱的数据搞得跟钢筋铁骨一样结实,咱们这楼可盖不起来!”——以及封瑶在内容整合与汇报展示上的出色表现——“封瑶同学那汇报,条理清晰,引经据典,直接把评委们都镇住了!”言辞真诚而不浮夸,引得大家纷纷附和举杯。
徐卓远依旧是那个相对安静的存在,但他并未表现出任何不适或排斥。他坐在封瑶旁边,大部分时间在倾听,姿态并不拘谨,偶尔在李教授或其他人问到技术细节时,才会言简意赅地给出精准回答,用词专业,逻辑清晰,让人信服。他的存在,像是一个稳定可靠的锚点,与沈哲如同和煦微风般的活跃形成了有趣的互补,共同维持着包间内和谐而愉快的“能量场”。
封瑶感受着周围轻松愉快的氛围,看着身边这些因项目而结识的、各有特色的同伴——严谨的李教授、活泼的沈哲、专注的徐卓远,还有其他几个共同努力的同学——心中涌动着一种真实的、充实的暖意。这是她前世几乎不曾体验过的、属于正常校园生活的集体归属感和成就感。她主动参与交谈,与同学碰杯,笑容明媚而自然,不再带有前世的疏离和勉强。
席间,她注意到徐卓远虽然话不多,但会在她杯子里的饮料快见底时,默不作声地示意服务员添上。在她与旁边同学讨论一个历史细节,对方提及某个模糊的年代时,他会偶尔平静地插话,补充一两条关键性的数据或文献出处,精准地支撑她的观点,却又不会喧宾夺主。这些细微的、几乎不易察觉的举动,如同他编写的程序一般,逻辑清晰,目的明确——确保她(以及整体的交流环境)处于一个舒适、高效、信息准确的社交状态。他似乎在以一种他独有的方式,参与并优化着这个集体活动。
聚餐在欢快的气氛中接近尾声。封瑶去了一趟洗手间,回来时,在包间外的走廊上,无意间听到里面传来沈哲压低声音对徐卓远的调侃:“行啊远哥,刚才封瑶跟人辩论那个民国思潮演变,你递数据递得那叫一个及时!跟装了雷达似的,还是专门锁定封瑶话题的那种。你这外挂数据库够智能的啊?”
封瑶脚步一顿,停在门边的阴影里。
接着,是徐卓远那平静无波、仿佛在陈述物理定律般的回应:“确保信息准确与沟通效率,是协作的基本要求。她的论点正确,但缺乏精确时间节点佐证。提供支持数据,可以避免讨论陷入无效争论,提升整体交流效率。”
沈哲似乎被这种极度理性的回答噎了一下,随即带着笑意无奈地感叹:“你牛!效率至上,没毛病!”语气里却并无嘲讽,反而带着某种程度的理解和佩服。
封瑶站在门外,光影交错勾勒出她唇角温柔上扬的弧度。她没有立刻进去,只是静静地站了几秒,让心头那股混合着暖意、理解和一丝奇妙的、如同微电流般窜过的悸动情绪缓缓流淌。他永远能用最理性的外衣,包裹住最细致的观察与支持,做出最让她安心和……心动的事情。这种矛盾又和谐的特质,让她深深着迷。
理性与感性,算法与人心,在他和她之间,似乎正以一种独特而牢固的方式,悄然融合,编织成比前世更为坚韧、也更为温暖的纽带。这份温暖与支撑,是她重生归来后,披荆斩棘路上最珍贵的收获,也是她决心全力守护的宝藏。
明天,将面对家庭的那场没有硝烟的“谈判”。但此刻,感受着来自同伴的欢笑、来自李教授的认可、来自沈哲的仗义、以及来自徐卓远那无声却精准的支持,封瑶觉得,自己体内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力量与勇气。她整理了一下表情,带着明亮的笑容,重新推开了包间的门。
喜欢重回校园开启逆袭人生请大家收藏:dududu重回校园开启逆袭人生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