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灾人祸不断,皇帝昏庸,奸臣当道,人人都挣扎求生的大兴朝末期,小太子就如同一道璀璨的光芒,照亮了这座黑暗的宫廷,血腥的朝堂,饿殍遍野的天下。
不管是宫中的太监侍女,还是接触过小太子的文臣武将,都坚信着,只要太子登基,大兴朝必将迎来转机,恢复盛世。
因为他是那么仁慈的储君。
可惜的是,教导太子的太傅、少傅等人,到底是被皇帝的昏庸狠心吓怕了,只记得教太子仁君之道,爱民如子,却忘了教他心狠手辣。
太子十六岁那年,容貌之盛,已经绽放光华。那年,他代替皇帝祭天,浩大的祭祀中,盛装出行的太子宛如身披彩霞的天神下凡,惊艳朝野,引得无数人激动跪拜。
这也是云扶摇第一次体会到齐太。祖当年的心情,念念不忘大半生,至死都要把兴哀帝的画像带进棺材,原来真的不夸张。
云扶摇自从获得台灯技能后,她的笑容堪称打遍天下无敌手,再美的美人,不管男女,在她的笑容面前都黯然失色。
可兴哀帝,十六岁的太子容颜、气质之盛,比笑起来如同光耀天下的云扶摇,居然还胜一筹!
这是什么样的概念?
旷世绝色,惊为天人,举世无双,这本就不该是凡尘俗世能拥有的人。
难怪齐太。祖遗憾半生,说“满朝文武百官,后宫三千佳丽,不及兴哀帝七分”。
这样的美人,还是堂堂太子,一国之君,容貌、气质、气势、权势赋予他的一切,都变成了他的魅力,无人能敌。
古往今来,第一美男子,名副其实。
可再想到,这样的兴哀帝最后自焚而死,命运悲哀,别说是齐太。祖了,云扶摇都觉得自己要遗憾半生了。
太子长大了,皇帝也老了,他对朝堂的掌控力开始下降,终于迎来了自己宠信奸佞的恶果,一步步失去了对朝堂的掌控权。
皇帝不得不召回了坐镇边疆的忠诚老臣,封为宰相,帮助自己镇压朝堂。
宰相确实非同一般,他本人文武双全,才华横溢,加之以文臣身份督军多年,见惯了战场拼杀,一掌权就以雷霆手段,给了奸佞们沉重一击,让原本抱团的奸臣党派四分五裂,随即他逐一击破,彻底把奸佞们赶出了朝堂!
自此,朝堂清明,百官欢庆,迎来了短暂的欣欣向荣。
而对于后来的兴哀帝,现在的太子来说,这位宰相,同样是改变他一生的人物。
宰相肃清朝野后,吸取皇帝的教训,当仁不让给太子当了太傅,呕心沥血地教导太子,生怕他以后登基了又是一个昏君。
从此,太子知道了边疆战场,知道了百姓之苦,知道了大兴朝已经是大厦将倾,知道了奸臣当道的恶果……
知道了,他心中的慈父,原来是个昏君。
宰相教了他太多太多,也是在这个时期,太子立下了雄心壮志。
他说:“既然父皇让天下百姓不得安宁,那孤便还天下百姓,一个朗朗乾坤!”
宰相听得老泪纵横,跪地叩首。
那一天,宰相给太子留下了一首闻名后世的《劝君诗》,被太子挂在了自己的寝宫。
从此,太子每日早起第一件事,就是默默诵读这首诗,不让自己迷失在皇权富贵之中。
就这样,少年太子和老年宰相互相扶持,一路走过皇帝病重、驾崩,然后太子登基,拉开了大兴朝末期的崭新篇章。
如果按照这样的发展,大兴朝不至于亡国,兴哀帝的仁慈和宰相的足智多谋,足以扭转这个即将衰败的朝代。
可不幸的是,兴哀帝刚刚登基三年,宰相便因年老病重,病逝了。
他这一走,简直是断了兴哀帝的臂膀,兴哀帝为了稳住朝堂,不让动荡的群臣再次出现激烈的党政,只好重用宰相的学生,提拔为了新的宰相。
然而,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宰相在世时,那学生的一派忠君爱国模样,居然是装的!
哪怕是精明谨慎的宰相,都看走了眼!
学生成为宰相后,一开始还没露出真面目,只是用计策慢慢地蚕食着兴哀帝手中的权利,并利用各种借口打压其他党派朝臣,试图学习先帝时期的奸臣,一人掌控朝堂,彻底架空皇帝。
但兴哀帝也不是傻子,他很快就发现了端倪,悔不当初,开始和学生争权。
皇帝和宰相争权,这带来的影响就太大了,肃清没多少年的朝堂,很快就再次被拖入了泥泞之中。
学生也因为手掌大权,迅速拉起了自己的党派,无数曾见证过先帝时期奸臣威风的官员们,蜂拥而来,纳头便拜。
兴哀帝本就是被当做仁君教育长大的,根本不擅长政治斗争。老宰相回来后,虽给他补过课,但时间太短,加上老宰相当时在朝堂说一不二,兴哀帝没能实践过,这就成了要命的缺点。
兴哀帝斗不过新的宰相,手中权力被一点点剥夺,日渐被动,处境艰难。
幸好的是,他还有一批对他忠心耿耿的忠臣良将。这些忠臣为了帮助兴哀帝夺权,甘愿牺牲前途与性命,以己身去拼掉新宰相党派的重臣。
可奸佞之臣遍地都是,忠臣良将太过难寻。拼到最后,兴哀帝身边能用的臣子越来越少,最终他棋差一招,被新宰相架空了。
而此时的兴哀帝,也已经不愿意拼了。
他是个真正的仁君,哪怕臣子们甘愿为他牺牲,可他不愿意。每一个臣子或被诬陷入狱,或被冤屈害死,或背负污名被罢官赶出京城……兴哀帝都泪落如雨。
他知道自己斗不过新宰相了,根本没法帮忠臣们翻案,只能亲笔写了一本《忠臣录》,一笔一笔,把信重的臣子们的冤屈,全部记录下,留给后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