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和丈夫怀抱着襁褓中粉雕玉琢的女儿,两个人肩并着肩,为孩子的未来编织无数可能。他们猜测,可可长大之后会成为画家、医生,又或者和她一样叱咤商界。
他们约定过,无论女儿选择什么,都会做她最坚实的后盾。
但如今,可可成了警察。
这是夫妇俩从未设想过的道路。
萍姨以为盛佩蓉会忧心忡忡。毕竟孩子从事这样的危险工作,哪个母亲不担心?可她忘了,大小姐从来不是畏首畏尾的人。
“要注意安全,可可。”最终,盛佩蓉只是轻声叮咛。
这是女儿自己选择的路,盛佩蓉选择无条件地尊重。
她为可可的勇敢、正义与聪慧,感到由衷的骄傲。
到了晚上,盛放小朋友和祝晴坚持要留下来。
疗养院的套房温馨静谧,其实往里走有专门为陪护准备的舒适房间,但是祝晴和放放各自蜷在陪护床上,固执的舅甥俩,怎么劝都不肯回房。
盛佩蓉的精力还没有这么好,听着他们的碎碎念,困意袭来。
在半梦半醒间,她听见小弟用气音对她的女儿说——
“晴仔,我超想你!”
盛佩蓉闭着眼睛,泪水无声地浸湿枕套。
在自己缺席的漫长岁月里,是这个小不点先替她拥抱了女儿,将可可从一片孤寂中,拉回温暖的阳光里。
她仍觉得不可思议,自己竟有一个弟弟。
命运如此残酷地带走了这么多,又如此温柔地送回了一些,让她既想要抱怨上天不公,又不得不感恩这份仁慈。
病房变得安静。
祝晴望着母亲颤抖湿润的睫毛,知道她正在经历怎样的心痛。
但是会好起来的。
总会过去的,总会放下的,能活着就已经是最值得庆幸的事。
……
祝晴的长假还没有结束,整日守在疗养院里。母亲的各项指标在慢慢上升,身体逐渐稳定下来。
护士们总爱偷偷望着这对母女相处的模样,嘴角不自觉扬起欣慰的弧度。戴护士常常感慨,看着盛女士的眼神,她是真正地活过来了。而祝晴,也变得这么爱笑,让整个病房都明亮起来。
“当警察可以休这么长的假期啊?”萍姨说,“真好。”
“当然啦。”放放自然道,“我们警署很人性化的。”
这时候,放放小朋友已经完全忘记在不久前——
啰嗦舅舅刚唠叨过,晴仔这是什么工作,连个礼拜天都没有!
其实不是油麻地警署的制度有多开明,而是莫sir这个上司当得有人情味。
重案B组的警员们,拥有最愿意体恤下属的上司。最近警署正好清闲,多批几天假对他来说不过是顺手的事,他甚至一点都不犹豫,仿佛这根本算不上什么特殊照顾。
每天清晨,祝晴先送放放去上学。
下午四点一过,放放小朋友就钻进车厢后座,舅甥俩一起前往疗养院,出现在康复室门口。
盛放没想到,来照顾大姐,居然还便宜了自己。他已经好久没有搭校车去幼稚园,外甥女车接车送,小朋友们总是要围着他,一脸羡慕。怎么能不羡慕呢?她可是会飞的超人Madam!
他们在傍晚之前回到疗养院,这时盛佩蓉通常都在做复健。
主治医师常说,盛女士是他见过最拼命的康复患者,她训练时的专注模样,仿佛连一秒钟都舍不得浪费。
每当盛佩蓉咬牙坚持复健时,细密的汗珠就会爬满她的额头。十一月的天气,她硬是能练得浑身湿透。祝晴有时候拿着纸巾,有时候攥着手帕,轻轻替她拭去汗水。这时,她终于意识到,难怪萍姨总是要念叨着她们母女多么像,原来,她执拗的性子,真的随了妈妈。
盛放恨不得帮着大姐站立、行走,还愿意帮她跑跑跳跳。
在盛佩蓉咬紧牙关发力时,放放小朋友就会仰着小脸,拧紧全部五官使劲,连眉头都皱得紧紧的。
盛佩蓉根本没法看他。
只要视线落在他的脸上,她就忍不住想笑,更加没有力气。
“大姐,你认真一点!”放放小朋友急得打转。
无奈之下,祝晴不得不捂住放放的小脸。
他的脸上,多了一副“面具”,是晴仔的手。放放手舞足蹈的,小脑袋试图往外探,而祝晴笑到颤抖的肩膀,也很难稳住。
最后她索性不忍,站在原地大笑起来,两只手捏住放放的小脸,帮他大姐报复。
盛佩蓉也笑,笑得还要没了力气。护士给她递来一杯水,提醒她缓一缓,这时她为了“饮水安全”,甚至要闭上眼睛,免得瞥到她小弟就要忍不住破功。
盛家小少爷叉着腰:“大姐,你不要嬉皮笑脸好不好!”
康复师们都在说,从来没有见过这样欢乐的治疗过程。
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之前在这一家人身上,发生了什么。他们将所有力气汇聚在一起,重逢的欣喜直到此时此刻仍没有半点消退,不管是祝晴、放放还是萍姨,都努力着,迫不及待地想要接盛佩蓉回家。
这些天下来,盛佩蓉已经逐渐拼凑出旧事的轮廓。有关于盛家的那些恩怨,祝晴每天对她说一些,而她也需要时间,慢慢接受、消化。
父亲时常强调,盛佩蓉是他最得意的掌上明珠。可当她躺在病床上与心魔抗争时,他却鲜少露面。盛文昌一生要强,始终无法理解自己果决的女儿为什么会这样一蹶不振。在他眼中,什么创伤后遗症、抑郁症……不过是懦弱者给自己找的借口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