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我去读小说>山野种田美食日常 > 130140(第13页)

130140(第13页)

刘有山被她一训,身上豪放的气焰立马熄灭,缩在苏氏身边:“你说得是,我就是说着玩的!”

大家见怪不怪,都已经习惯了他的变脸。

郭守云咳嗽了一下道:“大赵律法第三百六十五条,商户必须持官府执照,才有资格探寻、开采、晒制、售卖食盐。”

他指着锅里焦黄色的盐巴,一句话浇灭了大家的热情:“严格来说,现在盐井不是我们的,而是朝廷的,这些都是私盐,官府有权全部没收!”

“不仅能没收,还能治我们一个偷盗罪!”

所有人愕然了:“可是地契是我们的,盐井也是我们发现的,怎么就变成了朝廷的呢!”

郭守云无奈:“朝廷律法就是这样规定的。”

“盐的生产销售受朝廷的管控,不要忙着开采,更不要泄露了风声,得先去盐运使衙门里,弄到执照,才能合理合法的,取卤水晒盐。”

懵逼的刘青青回

神,连呼好家伙。

在末世,盐巴是调味料的一种,任何一个小商店里都可以买到的东西,她学历史,知道封建王朝将食盐管控得很紧,不晓得竟然这么紧。

她已经很保守克制了,哪知道律法对于食盐,竟然管控得如此严格。

好似为了解决大家的疑惑,郭守云组织了一下言语,慢慢道来:“大赵如今征收的是人头税,按人丁缴税。”

我们南安府因偏安一隅,民风彪悍,吏治清明,人头税按朝廷规定的缴纳,三十文一人一年。

但是,有的富庶地带,从上至下,官员层层加码,百姓的人头税竟然达一百多文一人。

人口众多的家庭,每年要缴纳高达一二两银子,他们干脆带着田地投到官宦之家,自愿成为佃户,他们就成了隐户。

隐户本该给朝廷的税银,便跑到了官宦手里。

朝廷发现税银一年较一年少,就是因为隐户越来越多的原因。

所有人都离不开食盐,每个人一年的食盐用量是固定的,通过一个地区的食盐销量,可以估摸出该地的真实人口,所以,朝廷严格管控食盐,一来是知道治下百姓的真实数额,有效控制隐户的人口。

二来,食盐暴利,官府通过竞价售卖盐引,获取一笔高额利润,补贴国库。

之前,朝廷对盐政的法令是,官民合作,也就是,允许一定的百姓晒盐。

但是,北线与金人作战,朝廷军费紧缺,朝廷上有人提议,以后食盐一律官营,获取利润,以供北线作战,我估摸着,最多半年,就会实施。

所以,我建议,暂时将盐井回填封闭,过几年朝廷政策变了再开取晒盐!”

听了郭守云的话,刘青青庆幸不已,幸好,幸好郭守云读了书,知道些时政。

不然,他们铁着头办盐厂,开采盐井,钱赚不到,白辛苦一场,为他人做嫁衣,还会招来杀身之祸。

这一刻,她深刻感受到了读书人与普通人之间的信息壁垒。

郭守云被她灼热的目光看得有些不自在,羞赧的摸了摸头:“这只是我读书后乱说的,我觉得,我们还是去探探师父的口气,他肯定知道该怎么办?”

卢雪樵那里自然是要去探一探的,不仅卢雪樵,刘青青计划着,温如初,薛文豪那里都去探一探。

自然不能直接说发现了一口盐井,刘青青打算借口,青华园业务范围扩大,急需盐引。

至于盐井,放在那里又不会跑,先把房子盖起来,四周围起来,占住地方。

作为刘家的领路人,刘青青当即采纳了郭守云的建议,召开家庭会议,严肃道:“我们所有人守口如瓶,不可将盐井的事透漏出去。”

“阿爹,二贵叔也不许说!”

刘有山点头如捣蒜,表示坚决拥护女儿的领导。

“阿娘,不可以在村学里提半个字!”

苏氏讪讪的,她喜欢和孩子们讲一讲家里的事情,孩子们都盼望着来家里看碰碰瓷瓷,被女女儿点出,面上有些挂不住。

刘青青看向刘慧兰,顿了顿还是道:“阿姊,青华楼里我们依旧买盐用,等房子盖好了,我们悄悄的煮点盐巴供应给楼里,此事你在垚叔面前,莫要漏了口风!”

刘慧兰脸一下子涨得通红,声如蚊呐:“我晓得了!”

第139章第139章放榜

三月初五,南平府一片春色,除了早晚有些冷,中午的太阳能把人晒晕。

清晨的寒露还挂在树梢,县衙外已经聚集了一大波百姓——今日是县试放榜的日子。

县城内众多开办私塾的夫子无心上课,将私塾内的小学童们放了出来,挤在榜单前围观这一盛事。

南城的杨秀才和北城的张夫子,素来看不上眼。两家私塾将每一年的童生包揽了大半,今年估计也不出意外。

杨秀才皮笑肉不笑:“哟,张先生,您老亲自来看榜啊,这里人多,万一碰到您这老胳膊老腿的,可得小心!不管您来不来,县案首也不会改变不是!”

张夫子冷哼一声,躲开他的掺扶,搭在身边的小童肩头上:“不劳你费心!”

两人办学理念不一样,张夫子讲的是头悬梁锥刺股那一套,背不会书,那便打,直到打得会为止。

杨秀才讲的是天分,只收他认为有天分的童子。

两人正拌着嘴,便看到清水沟村的二十个报名童生试的学子,穿着同一款天青色的衣裳,围在一起,不时焦急的看一眼紧闭大门。

人群里头的赵刚看见两人,连忙出列对两人行礼。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