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要模仿,太子又没见过二小姐,太子妃学得再像又有什么用呢。
尹采绿拉着竹萱的手,也是感念得紧,眼珠子水汪汪的:“你也是个好的,处处为我考虑,放心吧,我心里有数的。”
竹萱见太子妃如此,更是觉得自己没投错主儿,又道:“奴婢听说,夫人上次在秦府那儿碰了壁,很是消沉了一阵儿,这些日子又支棱忙活起来了,倒没再盯着高门看,如今大公子在外头名声不好,夫人挑了几家门当户对的在相看呢。”
崔婉清也是收了心了。与薛家同样门楣的,定是瞧不上薛明澜的,稍低一些的,也宁愿嫁个将来能继承家业的。
尹采绿点点头,她是讨厌薛明澜,却也没那工夫处处去牵制他,这次薛夫人若有挑中的,她定不去捣乱了。
只不过:“翠影好歹伺候服侍我一场,又听说大公子将她抬为姨娘了,便从我库房里挑几样体面光鲜的礼物送去给她罢。”
翠影虽有时说话不好听,尹采绿本就是顶了她小姐的身份才得她伺候的,尹采绿也不跟她计较。
何况翠影手脚麻利,该她出来干活的时候,活干得毫不拖沓,明面上该伺候太子妃的时候,也是伺候得极为妥当,就是之前在船上,外人看不见的地方,也没短过她什么。
尹采绿觉得,要说讨厌,翠影怕是有些讨厌她的,但要说恶意,那应是没有的。
如今她既在太子府待不下去,只能回薛家去,又成了薛明澜的翠姨娘,尹采绿有心给她添几分体面,趁着大奶奶进门之前。
竹萱脑子转得快,当即便懂了太子妃的意思,她本来也与翠影是自小一起长大的情分,大奶奶进门前,是想多给她撑些场面的。
“太子妃放心,奴婢一定大张旗鼓地,从太子府里把这贺礼给送过去。”
尹采绿朝她微笑点头:“嗯嗯。”
这边善静善和两个伺候着尹采绿用晚膳,尹采绿难得的没什么胃口。
“立秋都有阵子了,怎的这天儿还一天比一天热了,今日午后尤其闷热。”
她向来是个淡定性子,见了谁都是温温柔柔的笑,学了薛静蕴后,便把这些温温柔柔的笑都隐了,只剩下个人淡淡的,怯怯的待在那儿。
听太子妃一抱怨,善和忙往冰鉴里加了几块冰,善静在一旁更大力地打着扇:“太子妃好歹用两口吧,否则晚上难熬。”
只见这圆桌上一道玉脂煨雪参,鸡汤吊的底子,炖得跟牛乳一般,接着是一道金缕翡翠卷,薄如蝉翼的鸡蛋皮裹着碧绿的翡翠芹芽,以蟹肉、松仁碎作馅,卷成精巧的如意形状,淋上用鲜蘑吊的素卤,倒是做得精细。
善静往她碗里夹了一块,尹采绿蹙眉:“不是都叫他们别这样忙活了吗?怎的还做些这样精细的吃食。”
善静道:“他们得了太子妃给的茶水银子,自是千恩万谢,忙说要好好给太子妃露一手呢。”
再说,西侧院儿那两个,每日点菜也点得毫不客气,一日三餐费用不小,太子妃一点也没有要短着她们两个的意思。
尹采绿也不是真的嫌这锦衣玉食太锦太玉了,只是今日实在胃口不佳。
善静眼珠子一亮:“听文文说,井里一早上就镇着一壶山楂酒呢,奴婢去给您拿一壶来,下着菜吃。”
尹采绿也是眼眸一亮:“甚好。”
善静一走,便是不住地舔唇了,这会子见着桌上一道炙烤羊肉:乃是取塞外羔羊肋条肉,以玫瑰露、胭脂米酿成的酱汁腌制三日,再用松枝慢火炙烤。肉色艳若朝霞,油光晶莹,外皮酥脆作响,内里鲜嫩多汁,刚刚看着还腻得不行,一想到配着小酒儿下肚,便觉得香极了。
就等酒来了。
善和在一旁无奈笑着,取笑道:“太子妃真真是个酒仙儿了。”
太子不在的时候,每日睡前都要就着话本子,贪杯两盅下肚,把肚儿里烧得暖暖的,脸盘子熏得红红的,正好入睡。
尹采绿低下头,羞怯地笑笑,好在自己屋里的丫鬟都知道她是个什么性子的,也不必时常伪装。
善静捧着酒瓶回来,山楂酒倒进圆口的细瓷被子里,加上点儿冰块儿,便是酸爽可口,极为开胃。
尹采绿心情大好,夏日里的烦闷心情一扫而空,便就着酒,吃着菜,过着比往常在玉笙楼还要逍遥百倍的自在日子。
“呼咻”一声,院外翠竹“唰唰”响起一片,有穿堂风吹来,善和挨个打开了窗:“怕是要下雨了,让风进来,散散屋子里的热气。”
尹采绿坐在绣凳上,披散在肩膀上的头发丝也跟着扬起。
另有一叠金丝绣球丸,取极嫩的鸡脯肉与鲜虾仁细细剁碎,佐以香菇、马蹄碎,捏成圆润的肉球,用文火慢蒸后,盛在绘着“百子闹春”的粉彩瓷碟里。
后来风实在太大,善和又急忙落下了窗户,好在屋子里已经凉快下来了。
尹采绿又一杯酒下肚,朝善静善和笑着:“索性关了门窗,咱们坐一桌儿吃点儿喝点儿,岂不畅快。”
“吃什么呢?太子妃。”
一道男声响起,众人齐齐往出望,却见太子一袭青色深衣,刚收了伞站在廊下。
原来外面已经下起雨来了。
善和连忙打了帘子让人进来,一边请安。
尹采绿也站起身,福身行礼,竟不知太子今日回得这么早。
连日都是深更半夜才回来,今天倒是赶在天黑之前了。
“给殿下请安,殿下用过饭了吗?”
尹采绿忙让出主位来,赵清摆手让她坐下,自己坐在了另一侧。
“不曾用过。”
尹采绿怔怔看他,原是他特地回来陪她用饭,她却自顾自先吃了。
“善静,去厨房再叫几道新菜。”
善静领命要去,赵清抬手制止了:“别太铺张了。”
说着,夹起桌上的剩菜倒吃起来了。
又见太子妃桌上还摆着酒壶,似笑非笑道:“太子妃今日好兴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