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他的命令也都是无条件地服从。
不管是考科举,还是进京,都是老爹说了算就完事儿。
蒲荺接到了蒲老师的命令,立刻就收拾东西,护送老母刘氏夫人进京。
不过半个月,已经到了。
见到林家精致富贵的宅院,他们都惊呆了。
等见到蒲老师,他们更是吃了一惊。
他们瘦小干枯的老爷子怎么就这样了呢?
林家莫不是什么天堂?
接下来他们很快就感受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天堂。
蒲荺次日就被林如海送到了一个正规官学中就读,甚至连他八岁的小孙子蒲立循也被安排进了专门培养小孩子的官学里。
他们父子俩读的虽然都是官学,但是侧重点完全不同。
蒲荺因为要冲击科举考试,所以上的是专门的“科举”培训学校,蒲立循上的则是一般的启蒙文化课。
这种差异化教学的风气,始作俑者,当然也是莫郁。
作者有话要说:
啊啊啊,居然这么晚了!
今晚一定!
未来
说是“始作俑者”,多少还是有点儿败坏莫郁的名声了。
毕竟这个事儿,他也不是故意要弄成如此局面的。
事情的起因,还得从莫郁的那份儿宫里头的差事说起。
从康熙四十二年,年仅三岁的他在机缘巧合之下伴驾南巡了几个月之后,他就获得了这个进宫给年幼的小阿哥们当伴读的差事。
虽然说在当差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多事儿。他甚至从“伴读”混成了“助教”,但是总体来说,这份儿差事带给莫郁的快乐和实惠还是比内耗与痛苦多。
毕竟,康师傅是真舍得给,给的也实在是太多了。
算起来,莫郁当差至今也不过只有两年多的时间,他就已经从一个奄奄一息、默默无闻的林家嫡子,变成了皇上亲封的正六品蓝翎侍卫。
至于伴读或者说助教,反倒不是什么值得一提的事儿了。
不过这也并不耽误莫郁在这个已经变得平凡普通了的工作岗位上玩儿出出人意料的花样儿来。
“技能学校”的建立,就是其中之一。
那一天莫郁原本正在百无聊赖地坐在上书房里打瞌睡。
同样昏昏欲睡的还有一半儿以上的小阿哥们——不管是康师傅的儿子还是孙子、侄子还是侄孙子们,总有一些没有啥读书天赋的。
毕竟,不是每个孩子都擅长读书,这跟出身、家世、智商都没有什么关系,主打的就是一个天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