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如今小小一个金陵城装了东西两都如云的贵人,能同方氏主君搭上干系的却统共也就那么几个,那男子她从未见过,却不知是何方神圣?
&esp;&esp;丫头小厮们自不懂得这些,出去打听了一番才来回话,答:“确不是两都来人,听说是庐州姜氏的长房公子姜潮,同方氏也有亲。”
&esp;&esp;的确有亲。
&esp;&esp;方献亭的亡母便是庐州姜氏出身,那姜潮算来应是他的表兄,早些年做过上中府果毅都尉,如今该是调到金陵新都任上州别驾了。
&esp;&esp;卫兰也不是那平庸的闺阁女儿,跟在父兄身边也对朝堂之事颇有几分了解,心知如今制科正开各方势力都蠢蠢欲动,君侯在这时见母族之人想来也有一番自己的打算;她默默叹了一口气,心道自己出身高贵又满腹才情、怕是放眼整个天下也无人比她更堪为颍川侯之配,只盼他能不计较与她父兄过去的龃龉、迎了她做他的妻……
&esp;&esp;如此这般飘飘忽忽想了良久,大半个时辰便这样过去了,雕窗之外正午的阳光十分明媚温暖,江南的气候也终于在这与他相逢的日子变得柔情可爱;忠心耿耿的小厮进门传话,说三楼有些动静、想是君侯要走了,她遂赶忙收拾心神、起身前又侧首向窗外看了一眼,见已有官兵在绛云楼下清道,眼睛微微一转便匆匆向楼下而去。
&esp;&esp;青溪两岸寸土寸金,这酒楼间的行道修得算不上多宽阔,阴平王府的排场又一向是极大的,供自家小姐出行的马车几与道路同宽,以致一登车便听外头有官军催促,称此地将有贵人经过、应速速闪避不得冲撞。
&esp;&esp;卫兰在车中淡淡一笑,示意侍女同自家车夫悄悄打声招呼,后者当即会意,表面点头哈腰十分顺从、实则车却是半晌不曾动上一动。
&esp;&esp;那官军发了急、语气也愈凶了些,争执吵嚷间她等的人终于是到了,只听车窗外传来一道低沉的男声,肃声道:“私行非为公务,何故惊扰百姓?”
&esp;&esp;语气颇为严厉,上位者的威严显露无疑,卫兰嘴角笑容更浓几分,心道此前所闻传言果真不虚——颍川侯虽权倾朝野处尊居显,可却从不喜伐功矜能锋芒外露,在外更不许左右之人欺凌百姓,是时刻将规矩教养刻在骨子里的。
&esp;&esp;那官兵十分惶恐、连忙躬身低头向君侯告罪,卫兰便拿捏着时机挑开帘子走下马车,蛾眉轻扫明眸皓齿、落落大方顾盼生辉,确是姿容十分出挑的美人。
&esp;&esp;“小女不知君侯在此,惊扰尊驾万望宽宥——”
&esp;&esp;她装作十分惊讶不安地盈盈下拜,窈窕的身段真如弱柳扶风般纤柔动人,不多时便听身前的男子淡淡回了一声“不必多礼”,起身之际心已跳得不能更快;大着胆子抬头看了对方一眼,只见山眉海目英俊深邃、右眼尾处还有一点漂亮的小痣,刚毅之中正因此添了几分漂亮温柔,真是造物巧夺天工般的神来之笔。
&esp;&esp;她的脸颊已在不觉间染上绯色,手还因平生第一次与他如此靠近而在衣袖下亢奋地微微发抖,下一刻又听他问:“左右之人鲁莽,小姐可曾受惊?”
&esp;&esp;礼貌的一问也教人心荡神驰,卫兰讷讷摇头答了一声“不曾”,随后便见他点了点头欲与友人上马离去;如此寡淡的反应实在令人落寞又懊丧,她心中一急只想把人留下,便又匆忙道:“今日冲犯君侯实是小女之过,他日当请父兄代为至府上致歉赔罪。”
&esp;&esp;这一句“冲犯”着实是过了,幸而总算令方献亭暂缓了脚步,回头问她:“不知小姐是哪家女眷?”
&esp;&esp;她真是着了魔,连听他称自己一声“小姐”都要暗自欢喜雀跃,此刻又垂首答:“回君侯,家父正是阴平王。”
&esp;&esp;他挑了挑眉,像是有些意外,而后淡淡接:“原是永安县主。”
&esp;&esp;她惊喜于他知晓她的身份、又失落于他只知她封号而不识她真容,忽忧忽喜间一旁的濯缨已颇不耐烦——它的脾气是一如既往的既急又坏,只是稍待片刻便禁不住要烦躁地打起鼻响。
&esp;&esp;卫兰的目光也不禁落在它身上,感叹这闻名天下的神驹果然高大健壮不同凡响;它也回看她,黑葡萄一样的双目炯炯有神一眨不眨,她便以为它是喜欢她、因存了几分想在君侯面前露脸的念头而不自觉伸手要摸马面,濯缨立刻怒而暴起,前蹄高扬长声嘶鸣,直把她骇得面色惨白连连后退。
&esp;&esp;幸而那缰绳被方献亭牢牢牵在手中,濯缨刚有异动他便牢牢将它制住、更腾出一只手拉了一把即将跌倒的卫兰;短暂的触碰如蜻蜓点水,即便隔着衣袖也教人心旌摇曳,卫兰一边惊魂不定一边受宠若惊,都顾不得责备自己方才的冒失唐突了。
&esp;&esp;“战马性凶恐会伤人,县主还应多当心些。”
&esp;&esp;他放开她后眉头微锁,微冷的语气像是已有几分不悦,她立刻便生出几分畏惧,终于明白自家兄长每每提及这位君侯时眼底的忌惮之色究竟从何而来,而后还不及开口解释告罪便见他与同行的姜潮一并翻身上马而去,背影寥远风骨出众,只可远观不可触碰。
&esp;&esp;她有些怔愣地望着他消失在长街尽头。
&esp;&esp;……怅然若失。
&esp;&esp;
&esp;&esp;至三月下,四科之中已有一科临近尾声,便是今岁特开的武科;陈太傅一介文臣自是管不了这事,主考之位便由兵部侍郎代领,大约三月廿二便要御选定名,相关奏疏已递到了宋疏妍案头。
&esp;&esp;那日上午她正在御书房凤阳殿内批复,宫人忽回禀说君侯在外求见,她微微一愣搁了笔,一默后才道:“……宣。”
&esp;&esp;宫人应声退下,不多时殿门复开、方献亭一身紫服缓步而入,两人目光堪堪对上,一时那夜在水榭的放纵又翻回眼前,于是神情各自变化、彼此心底都有种难以言说的微妙滋味。
&esp;&esp;“臣……叩见太后。”
&esp;&esp;他的语气也有些迟疑了,虽则在旁人听来一切如常、可在她这里却仍有端倪可循;她抿了抿嘴,微微别开目光,说:“平身,赐座。”
&esp;&esp;……更微妙了。
&esp;&esp;他咳嗽了一声,随后方才谢恩落座,她不知何故感到一阵局促,便有些着急地开口问:“卿何事觐见?”
&esp;&esp;公事是最好的话题,于此刻的他们而言更是上佳的遮蔽,他果然看上去更轻松了一些,提及军务神情语气都更严肃深沉。
&esp;&esp;——说来还是幽州战局之事。
&esp;&esp;此前朝廷军于范阳小胜东突厥并活捉汗王次子毕忽努,然都罗其人好战嗜杀心高气傲、至今不肯念骨肉亲情休战服降,甚至借次子被俘一事在军中大肆煽动鼓噪、令麾下将士皆誓死向大周复仇,于是战局复现焦灼之态,朝廷军虽仍占据上风、但要彻底了结干戈恐还要再耗上一段时日。
&esp;&esp;“时下胡人士气正盛,河东之北恐为焦土,”方献亭声音微寒,神情间也有几分郁色,“臣愿领兵驰援谢辞,不知太后意下如何?”
&esp;&esp;他亲自去?
&esp;&esp;宋疏妍皱了皱眉,目光从他月前在扬州江岸留下的伤口处掠过,尖刀锋锐刺入血肉、恐怕至今仍未能痊愈。
&esp;&esp;“新都初立诸事纷扰,如今制科又开更易牵出变动,”她的语气也很严肃,“孤以为眼下方侯还是留于朝内更加稳妥。”
&esp;&esp;这话说得一半为私一半为公:诚然她并不愿见他带伤征战再涉险境,但如今金陵正需他坐镇也是实情——制科放榜必引多方震动,他若不在、旁人自也压不住那各自为政的洛阳金陵二派。
&esp;&esp;他也知道她的考量在理,于是当时也并未拂她之意再行请战,凤阳殿内一时静默,宋疏妍试图让自己的目光穿过宫墙一路看到那血肉横飞的修罗战场。
&esp;&esp;“听闻东突厥内也分两派势力,一主与西突厥合流统一,一则主与拓那楚河汉界各行其是,”她勉力回忆着自先帝在时便细细记在心中的见闻,“如今大战当前,不知此两派又是如何斗法的?”
&esp;&esp;方献亭闻言一挑眉,像是没想到她能对北方胡人政权了解到如此地步,眼中一时浮起一抹激赏、此后又是一片正色。
&esp;&esp;“两派确有不和,”他答道,“主与西突厥合流的乃是战派、欲重整部族势力大举进犯我朝,另一则是和派、不愿做逆王与钟曷手中刀刃平添胡人伤亡,据悉如今两派分歧渐大,都罗左右平衡也颇为费力。”
&esp;&esp;宋疏妍点点头,道:“国库空虚日久,个中底细方侯必也心知肚明,若要再增兵驰援,其中消耗朝廷恐难以负荷——不知能否在这两派间做些文章?逆王与钟曷新败,想来东突厥的和派也不至于在都罗面前无话可说。”
&esp;&esp;她确已有主政之人的眼光与见地了。chapter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