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我去读小说>拂了一身满 > 第47节(第2页)

第47节(第2页)

&esp;&esp;“钟曷……”

&esp;&esp;他终于让方献亭的目光移向自己,只是却竟与他那早已化作黄土白骨的父亲一般轻蔑高傲。

&esp;&esp;“自瑞贤年间始先帝便对钟氏一族宠信有加,高官厚禄荣华加身,满朝上下无人可比;你于国未有寸功,今又为避祸自保而引寇入关,即便贪得一时之利、又岂能如愿坐稳这江山?”

&esp;&esp;只有这匆匆的一眼、须臾后便重新看向卫铮,天色阴沉恰似末路征兆,方氏主君踞坐马上的模样却依然顶天立地。

&esp;&esp;“殿下……”

&esp;&esp;他的语气微松弛了些,也许不仅出于少年相识的情谊,更因他本深信对方并非心无尺矩之人。

&esp;&esp;“悬崖勒马尤未为晚,先帝在天之灵亦绝不忍见天下离乱社稷凋敝……随我归朝戴罪立功,我必保殿下性命无虞。”

&esp;&esp;颍川方氏一诺千金,世上无人会疑其所言真伪,卫铮那双深深凹陷的眼睛亦一错不错地盯着他,片刻后又看到他身后近十倍于神略军之数的突厥铁骑,暴烈的雷雨一瞬模糊了视线,那一刻即便落泪也无人可知。

&esp;&esp;“保我?”他狞笑起来,张狂之下又隐藏着深深的悲哀,“方贻之……你凭什么保我?”

&esp;&esp;“且看看你身后,莫非以为今日还能走得出这片荒山?”

&esp;&esp;“颍川方氏永远如此傲慢,以为天下人都必得依靠尔等施舍才能过活——”

&esp;&esp;“荒谬!可笑!愚不可及!”

&esp;&esp;“随你归朝?”

&esp;&esp;“我为什么要随你回去?”

&esp;&esp;“随你去向卫钦摇尾乞怜?随你一生被困于牢狱斗室?”

&esp;&esp;“今日胜的会是我!——方贻之!你终会知道是你选错了人——”

&esp;&esp;疯狂的叫嚣在山石间激荡,被狂风一卷又飘落至天地四方,那一刻方献亭终归还是沉默下去了,而一侧冷眼旁观的钟曷则缓缓露出阴晦的冷笑。

&esp;&esp;——他知道的,自己这个侄儿过去总有些妇人之仁,更因出身天家而被教导得迂腐刻板顽固不化,自向突厥借兵以来常是夙夜忧叹寝食难安,与他接连闹了若干不愉。

&esp;&esp;怀远被屠那日他像一刹发了疯、紧揪住他的衣领要他为那数万百姓偿命,他狠狠扇了他一个耳光、更押他亲自去拓那汗王营中看突厥人斩杀朝廷军俘虏,斩首分丨肢的可怖光景触目惊心令人作呕,可又最能将人从过去的温软旧梦中逼醒。

&esp;&esp;“卫铮——睁大你的眼睛看清楚——”

&esp;&esp;“自古大争之世成王败寇!输家便是落得眼前这般下场!”

&esp;&esp;“他们不死死的就会是你——”

&esp;&esp;“难道你想去死吗——你想吗——”

&esp;&esp;那一句句像在问对方也像在问自己,而实际他钟曷早已决意放下那些虚无缥缈的假仁假义、目不斜视向上爬到权力的顶点,彼时万里河山尽在指掌、他钟氏一族也再不必仰他人鼻息忐忑度日。

&esp;&esp;而卫铮也终于在那一日醒过了神,大醉一场后总算肯随军征战与突厥联手,眼下这对方献亭一声声犀利的反诘实在大快人心,令他又不由想起方贺那个老匹夫了。

&esp;&esp;——呵,颍川方氏又如何?

&esp;&esp;什么与国同寿的第一名门,什么至清至正的风骨纯臣,如今还不是他钟曷的手下败将?他方贺不是看不起“借裙带上位的骤贵之门”么?他不是宁死也要替卫钦那个病秧子守住他的太子之位么?今日他便要亲手杀了他的儿子、未来更要亲手杀了他一心侍奉的君主!让他看看笑到最后的人是谁!

&esp;&esp;钟曷狠狠一把拂去脸上雨水,平生第一次也能以轻蔑的目光看向方氏之人,他居高临下面对方献亭、以长刀之刃直指向他,道:“方献亭,我与你父在朝相斗十余载、也算与他略有几分交情,如今对你一介晚生自不该太过刻薄,眼下便权且与你指一条生路。”

&esp;&esp;他的语气是那么轻慢又戏谑。

&esp;&esp;“卫钦得位不正难服于众,只要你今日降我并以方氏主君之名出言伐之,我便请拓那汗王饶你一命,更保你全军上下不伤不死——可好?”

&esp;&esp;这一句是半真半假。

&esp;&esp;虽则钟曷视方氏为眼钉肉刺、恨不得即刻饮血啖肉杀之泄愤,可其一族确在天下享有盛誉,若连颍川方氏都出言质疑卫钦弑父,则坊间民心自也会随之悄然生变。

&esp;&esp;可……

&esp;&esp;斜风苦雨总有尽时,大漠之北终归还是一片干涸贫瘠,雷霆隐退之时乌云也渐渐飘散,方献亭便立在晦明交杂之处,望之果然如同神祇降世。

&esp;&esp;缓缓拔剑的那一刻他想起了不少旧事,譬如一生清冷严厉的父亲在临去前对他淡淡露出的一笑,譬如母亲在他幼时受父亲责打后轻轻为他上药的双手,譬如姐姐嫁入东宫前扑在他怀中流的那一整夜的泪,也譬如与友人二三长街走马又于高楼之上彻夜酣饮的美酒。

&esp;&esp;……最后他又想起她。

&esp;&esp;其实并不是相识多久的人,最初的缘起也不过只是商州官道上匆匆的一面,他素来沉默寡言、她又一向隐忍内敛,彼此本不该再有什么牵扯交集。

&esp;&esp;可他们一同见过骊山的夜雪,又一同听过大江的潮声,他还记得避出长安时自己心境何等荒凉,父亲自戕母亲病倒,一切都像在与他为难;她却偏偏在那时向他走近,在隔着烈火的江面上大声呼喊他的名字,又在寂静无人的船舱里默然将他赠予她的药匣归还,明明只有那样一叶飘摇的小舟,却还是执拗地决意要来渡他。

&esp;&esp;他永远记得那日她凝视他的眼睛,就像他扔不下她送与他的那张消寒图,回迁颍川的一年里他始终将它收在桌案之下,留白的半树繁花也曾一一亲手补上,仿佛便可就此与她远远相和;可实际琼英的美好远胜于他的预料,在石函湖心岛上她曾靠在花树下看他,柔婉温情的模样令他只一瞬便生出要与她厮守一生的念头。

&esp;&esp;他从不是心志不坚的人,最后却还是拆开了几日前子邱不远千里带来的那封书信,展读之前他的心特别冷,一年余日夜征战的疲惫已令他有些难以支撑,看清她的字迹后一切又似乎好起来了,仿佛钱塘的花鸟仲春再次浮于眼前、告诉他还有一个人在等他回去。

&esp;&esp;而其实她的书信十分简短,唯一特别的只在于附了一张丹青,浓淡不一的墨迹在纸上飞动挥洒,寥寥几笔便绘出一匹意气风发的骏马,旁边另有两行小字——

&esp;&esp;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君缨。

&esp;&esp;载酒之墨浓兮,可以寄吾思。

&esp;&esp;他素来知晓她的心思,有时甚至宛如冥冥中注定,所谓平芜春山千般流徙,沧浪濯缨自更心照不宣;只是而今诸事污浊、却不知当去哪里再寻濯缨之水,他则照旧只能一意向前走,哪怕要因此再不复见那个有她的桃花源。

&esp;&esp;片刻之间千思万念已尽数浮起又退去,剑光闪动之际他眼中倒映的只有突厥铁骑凶残嗜血的脸孔和钟曷卫铮漠然自得的眼睛,左右神略将士无一人言退,皆振臂高呼拔刀纵马、于箭雨烽火间血战迎敌,盖非不惜双亲所赐身体发肤,只因难舍身后大好河山生民无数。

&esp;&esp;……疏妍。

&esp;&esp;我一生深敬先父仿效其行,虽遇万难而不曾折腰易节,至今敢言不曾有负一人有愧一事,只不想唯一亏欠的却是你——三书六礼或将成空,亦无法再带你去看长安旧地新植的梅花,又未料我负你至此、你却赠我以最好的仲春之景。

&esp;&esp;我曾在那里见过世上最茂盛的梅树。chapter1();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