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我去读小说>当二凤崽遇上始皇爹 > 110116(第3页)

110116(第3页)

但他知道,纵便朝廷会继续施些惠泽给百姓,但想让秦国废除法家之道,是绝不可能的!

为了阻止孩子的死缠烂打,他立刻看向李斯转移话题,问他对治理齐儒有什么意见。

说起来,秦始皇已经不满那些齐儒很久了。

多年来,秦国官吏遵循的是“言之有物,行之有道”,他们循规蹈矩,从不敢离开王宫后,在大庭广众之下妄议朝政、非议君王。

但前几年,朝廷为安抚齐地人心,征召了七十二名齐儒来咸阳当博士。

他们整天守着儒家那套繁文缛节,动不动就劝谏,谏言内容包括但不限于“陛下今日冠服不正,为君不端”“陛下今日又抱太子,无君父之威”

而远在临淄的那些齐儒,更是口无遮拦,但凡听到咸阳发生点什么事,就动不动从儒家的角度发表一通诸如“秦王残杀燕国王族,乃不仁不义之举”的言论,在民众中带头给他秦君这泼污水!

若非圣人降世,谁能一直忍耐下去?李斯方才这通话,可真说到他心坎上了。

当然了,李斯今日使出这个“围魏救赵”之计,并不是临时拉人出来陷害的,那帮齐儒本就太过分。

他深知,若再放任对方肆无忌惮谈论朝政大事、公开诽谤君王的名声,必会大大降低陛下在民众心中的神威,如此一来,朝廷的威严也会骤减,到时,六国之地岂不是逆反之民遍地走?

这番话,他原是打算明日早朝说的,所以也早就想好了对策。

等李斯把他那番“臣以为,祸根在于六国故地的诸子百家之说,它们的存在,让秦国无法在六国统一舆论,朝廷应该派史官,把不是秦国的经书典籍全部烧毁,把天下敢私藏《诗》《书》史书的全部处死,把借古非今诽谤朝廷的满门抄斩,只留下对世人有用的医术、占卜书和种植稼穑的书籍”说完后。(1)

韩非终于忍无可忍,开口与他辩论起来。

这下轮到李世民头疼了。

史书上的焚书事件,怎么莫名其妙以这种方式开了个头?

他抬头看向了父亲。

秦始皇正襟危坐,面色淡定,显然不打算插手韩非和李斯的争论。

但他知道,父亲一定是赞同李斯的。

秦始皇的目光立刻投来,

“你又想说什么?”

李世民看了看殿中越吵越激烈的两人,无奈道,

“其实还有一个办法,可以不烧一本书,就能让天下人心向秦,再无不利舆论!”

秦始皇轻笑一声,伸手替他把额间的碎发拢了拢,

“哦,你总不会说,想杀尽诸子百家之人吧?”

李世民马上目露不满,

“什么呀,我会是那样的人吗?”

秦始皇收回手,惬意交握着笑,

“你既然不是那样的人,又不想烧书,那么

还有什么法子,能断绝六国之地包藏祸心的舆论?”

李世民指着案桌上一块新送来的雕版,

“用它来断绝!”

秦始皇顺着孩子的手看过去,心念急转间,目光渐渐凝重起来,

“你是说,借助雕版印刷术,来宣扬秦国之利?”

李世民重重点头,

“不错,朝廷焚烧百家之书,必会引起天下人的惊惧恐慌,正所谓堵不如疏,我们可以用印刷术的便利,来重修从三皇五帝到大秦如今的史书,把历代君王为百姓做的事,和阿父为百姓做的事,摆在一起罗列对比再把这些史书分发往各地郡县,让天下人看个明白,究竟是他们心中崇尚的古时更好,还是如今会给百姓减免税赋、大肆兴修水利的大秦更好!”

秦始皇转头看着孩子依旧清澈澄亮的眼睛,思索着这个法子的可行性,

“堵不如疏我大秦以一敌众,当真可行吗?”

他知道秦国内有商君严法,外有频频征伐,早就有虎狼之名在外了。

而他的梦境中,那些叛贼呐喊的口号也是“伐无道,诛暴秦”——

自己这短短数年施加给秦人的恩惠,在黔首眼中,真的比得上古时的尧舜之君吗?

李世民伸手握住父亲的手,

“阿父,你已经做得很好了,一定可行的!到时史书修出来,我们先在秦国本土各地宣读,让老秦人先来评评理,看看是他们的皇帝陛下更好,还是尧舜禹更好!”

这些年来,秦国给国中百姓减免税赋、发放石涅、打造火炕、赐下肉食,老秦人和早早降秦的颍川郡韩国故民,无不对君王感恩戴德。

所谓古之明君,三皇五帝时物资太过匮乏,周王室时“礼不下庶人”,又有哪一个君王,能像秦始皇这样既有足够的能力帮助庶民,又愿意付诸行动的?

秦国从西陲回到中原后,对修史一事远不如列国重视,就拿这回灭了楚国来说,他们从寿春拖回来的楚国史书之多,足足比秦国多了十多倍!

自己不重视修史,就只能任由别国在史书中随意抹黑了,而为什么要从三皇五帝修起呢?

当然是为了表明,秦国的先祖是殷商重臣恶来,秦与古时诸国同根同源,皆是中原正统,而非那帮临淄儒者口中的“西陲戎狄”。

秦始皇反握住了孩子的手,

“善,朕就随我儿试一试!”

说着,他便把话题绕回了科举制,追问明经究竟是什么内容。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