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我去读小说>当二凤崽遇上始皇爹 > 6070(第23页)

6070(第23页)

“当年,王上邀请臣入秦之时,臣就说过,秦之朝局,与韩国朝局迥然各异。

在韩国,满朝皆是‘亏法以利私,耗国以便家’之徒,举国尽是,散漫于政务之吏,臣提倡严于律法、严加管教,乃是对症下药。(2)

可韩国的药,并不适合秦国服用。

如今韩国已灭,灭赵也近在眼前,天下一统指日可待,届时,‘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王上身为身居中央的圣人,自当以笼络四方人心,为第一要务。(3)

此番因王上和太子的功德,才得了神明的示警,让我大秦避开了一场巨大的灾祸,北地边关万民必定对朝廷,感恩不尽”

秦王听到此处面色稍霁,主动给了韩非一个台阶下,

“我大秦得了如此机缘,让北地七成民众从地动中逃生,又何尝不是一种仁德?爱卿不必再议此事。”

说着,君王朝正听得入神的李世民招了招手,示意孩子上来。

“不!王上若是趁此机会,命人赈济受灾的百姓,再助北地修屋舍,必能事半功倍”韩非执意坚持道。

先前,太子只是给了一张龙骨踏车的图纸,就能让韩国之民念念不忘数年。

以致于,秦国灭韩时只消略施小计,便有无数韩人义无反顾抛弃母国前来投奔。

此事,让他更坚定了当初的看法:

秦国贯行商鞅之法百年,严法和积威早已深入人心,正所谓万事盛极而衰,若再往上增添严法威势,恐怕会适得其反,秦国日后要想稳固统一后的社稷,缺的正是这份当世最稀缺的“仁”。

比起施行“仁”得到的收获,其实朝廷需要付出的代价,实在不足为提。

他知道,想扭转秦王的观念还需要时间,好在,王上近年来已颇有松动之意,所以,他不想放过眼下这个收拢人心的大好机会。不试一试,怎知能不能成功?

秦王一听,面色霎时又不好看了。

要知道,这还是一个尚未建立后世帝制的奴隶制时代。

数百年来,深知钱粮才是立身之本的诸侯,绝不可能像大一统时代的帝王一样,把争夺地盘的警惕目光,转而投放到民众身上。

统一天下后的秦始皇,会主动开设常平仓赈灾维持社稷稳定,但如今的秦王,只愿以少许“一次性投资”来俘获人心,却不想把襄助百姓一事常态化,以免会拖垮朝廷。

李世民瞅着秦王的脸色很黑,忙咚咚跑上殿,赶在父亲开口前扑向他,脆生生喊了声“阿父”。

韩非本想再劝的,见状只得暂时偃旗息鼓。

他悄悄看向李斯,想暗示对方跟自己一起劝,李斯却笑眯眯移开了目光。

秦王没好气地转身接过冲来的李世民,把孩子抱了起来,冷冷斥道,

“坐回自己的位置去,寡人没空!”

李世民才不呢。

他用可爱的小脸在父亲怀中蹭啊蹭,想把韩非拱起的这一番怒火,先帮君王按下去。

他来这里也是打算劝谏的呢,当然是父亲心情越好,成功的机会越大啦。

他扭着小脑袋在父亲衣襟上拱啊拱,像只软乎乎的小猫。

这样一来,秦王确实也顾不上训斥韩非了,因为,孩子在他衣襟上蹭下了一堆口水!

秦王满眼嫌弃把李世民“端”得远远的,语气里的不满都快溢出来了,

“世民,你今年才只有两岁吗?”

李世民不好意思地擦了擦嘴角,朝父亲尴尬一笑。

嗐,一个没注意,一低头口水就出来了,他真不是故意的。

李斯瞅准时机,忙上前请示道,

“王上,救援灾区一事刻不容缓,还请您尽快派人前往北地各郡县。”

秦王这才把孩子收回来抱在怀中,坐下来冷声道,

“可,你现在就去找隗状核计人数,让他今日速速把人派出去。”

李斯不动声色躬身道,

“臣遵命。”

说完就拜了个礼,转身朝殿外走去。

王上方才特意把韩非召来,显见,是想把救灾一事交给对方督办的,现在却明晃晃绕过了他,把此事交给了隗状

可见,韩非今日提议的“赈灾”,确实触及了王上的逆鳞。

李斯暗暗警醒,告诫自己千万要记住,这是一条绝不能踩的底线!

秦王当场给了韩非一个下马威,本是想用君威稍稍震慑他的。

哪知,李斯刚转身离去,对方却马上又开口道,

“如今正是朝廷赈灾的好时机,请王上派人押送粮草与救灾队伍同行”

秦王眼眸微垂,紧绷着脸冷声道,

“此事,等打完了六国再说吧,我大秦的粮仓里,如今只有军粮,并无赈灾之粮,爱卿还是先回去吧。”

拨粮赈灾?在中原格局,未彻底分出个非黑即白的胜负前,秦国绝不可能罔顾国本、本末倒置,做出这种徒然的善事。

韩非正想再说什么,李世民急忙转头,朝他一个劲眨着眼睛。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