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到时候,即便是顺利撤回了豳州城,接下来也很难再杀出来找回场子。
&esp;&esp;突厥人会更加肆无忌惮地在周围烧杀掳掠,他们的“恐秦症”也会瞬间被治好。
&esp;&esp;局势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esp;&esp;至于刺杀颉利可汗,且不说成功率太低的问题,即便真的成功了,秦王深入险地,想要再杀出去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
&esp;&esp;到时候,最高兴的应该是突利可汗。
&esp;&esp;因为他可以直接接手剩下的全部突厥军队,而梁军的情况依旧不会有任何的改善。
&esp;&esp;所以总结起来,最大的教训就是,这一战不该打。
&esp;&esp;关中一直在下雨,导致粮道阻绝、士兵疲惫,而突厥人又以逸待劳、占据高坡,在这种不利条件下硬打,梁军确实占不到便宜。
&esp;&esp;但像齐王说的那样,据守豳州,显然也不行。
&esp;&esp;那样会示敌以弱,让突厥人知道梁军不敢打,接下来的行事会更加肆无忌惮。
&esp;&esp;李鸿运不由得感慨:“兵者,诡道也。
&esp;&esp;“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能则示之以不能,不能则示之以能。
&esp;&esp;“在彼此各有优劣的情况下,尽可能地避免自己的劣势、扩大敌人的劣势,尽可能地发扬自己的优势、压缩敌人的优势。
&esp;&esp;“做完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之后,才能进行决战。不能总是仰仗着自己的悍勇就去做一些无意义的尝试。”
&esp;&esp;重新在脑海中复习了一下台词后,李鸿运再度开始了扮演。
&esp;&esp;这次,他要复刻当年秦王的操作。
&esp;&esp;“二哥……”
&esp;&esp;齐王刚想说些什么,李鸿运已经打断了他。
&esp;&esp;“突厥人的骑兵占据高处,居高临下查看我军动向,不可对其示弱。否则,就再也难以限制了。
&esp;&esp;“你留在这里带领大军坐镇,我去去就回。”
&esp;&esp;齐王不由得大惊失色:“二哥,突厥人本来就已经占据了优势,此时贸然前去,若是万一有了闪失,后悔可就晚了!”
&esp;&esp;显然,齐王也知道自己的成色。
&esp;&esp;他确定如果秦王也在,那这一战就算输了也能全身而退。
&esp;&esp;但是,如果秦王先去送了,那他还打什么?恐怕兄弟俩就得一起栽在这里了。
&esp;&esp;其实秦王送了对齐王来说是好事,毕竟现在他站在太子一方,正在考虑着如何扳倒秦王。
&esp;&esp;但……如果连自己也搭进去,那就很不划算了。
&esp;&esp;李鸿运没理他,直接带着百余名精锐骑兵直接前冲。
&esp;&esp;马蹄奔腾,踩踏着泥泞和积水,向着前方的五陇坂冲去。
&esp;&esp;来到那条横亘在梁军与突厥骑兵中间的小河沟时,李鸿运一提马缰,百骑整齐划一地停在他的身后。
&esp;&esp;而后,李鸿运看向五陇坂上如黑云一般的突厥骑兵,这百余骑兵在上万骑兵面前,就像是惊涛骇浪中的一叶小舟,确实有些不够看。
&esp;&esp;但正是因为这样,才更要表现出英勇无敌的气势来。
&esp;&esp;李鸿运确信,经过前面几个年份的积累,秦王这个名字已经在突厥人之中赫赫有名。
&esp;&esp;而接下来所有的操作,都是建立在这一前提上的。
&esp;&esp;他大声喝道:“我秦王也!”
&esp;&esp;不得不说,这四个字一喊出来,仿佛瞬间就与空气产生了一种独特的化学反应。
&esp;&esp;己方的百余名骑兵,无形之中士气大振,而突厥骑兵则是出现了一些骚动。
&esp;&esp;至于李鸿运自己,竟然莫名地也有了一种“我无敌了”的感觉。
&esp;&esp;“颉利、突利两位可汗!前来见我!”
&esp;&esp;这话喊得霸气侧漏,一时之间,偌大的战场中除了哗哗的雨声,就只有秦王的声音在回荡。
&esp;&esp;秦王身后的百余名骑兵任由雨水冲刷、岿然不动,自然也不会发出声音。
&esp;&esp;而突厥人,同样不敢发出任何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