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楚歌愣了一下。
&esp;&esp;按理说,他在通关副本的过程中,已经很多次跟皇帝交锋,对于这些话已经听过无数遍,应该是耳熟能详了才对。
&esp;&esp;然而这次,楚歌却有了一些异样的感觉。
&esp;&esp;一种奇特的压力,扑面而来!
&esp;&esp;这种压力,是皇帝的气场所带来的。
&esp;&esp;作为皇帝,天生就有着强大的权力欲,有着“唯我独尊”的气质,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对普通人造成强大的压迫感。
&esp;&esp;所谓的“天威”,也就是这种气场的另一种表述方式。
&esp;&esp;楚歌对这种感觉并不陌生,因为在第一次在文士副本中见到魏昭帝的时候就能隐约感觉到,后来在“封侯非我意”这个副本中第一次见皇帝,也能感觉到。
&esp;&esp;只不过后来,随着他对皇帝越来越了解,这种感觉已经渐渐消失了。
&esp;&esp;已经完全破解了皇帝每一句话背后的含义、完全摸透了皇帝的心思,那皇帝还有什么威严可言呢?
&esp;&esp;所以,在刷评分的最后几次,楚歌在扮演林襄敏面见皇帝时,早就已经变成了例行公事,即使他努力地在扮演林襄敏,表现那种诚惶诚恐、如履薄冰的状态,也终究没办法想最初那样完美了。
&esp;&esp;毕竟那种未知感已经荡然无存。
&esp;&esp;但现在,他却又感受到了那种久违未知感,感受到了皇帝所带来的那种压迫力。
&esp;&esp;“抬起头来,看着朕说话!”
&esp;&esp;就在楚歌愣了一下的工夫,皇帝的声音再次传来。
&esp;&esp;他只好微微地抬起头,勉强迎上了皇帝的目光。
&esp;&esp;脑海中仿佛有“唰”的一声闪过,楚歌的思绪都像是被剥离了。
&esp;&esp;他心中知道这个皇帝其实是孟原扮演的,但此时内心却在不断抗拒这种想法,因为眼前皇帝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甚至每个细微的表情,每个毛孔,看起来都与孟原毫无关系。
&esp;&esp;他甚至比之前在模拟试炼中遇到那个皇帝,更像皇帝!
&esp;&esp;短暂的错愕之后,楚歌很快反应过来。
&esp;&esp;这不正是表演的好时机吗?
&esp;&esp;此时他的感觉,就像是一个优秀的年轻演员与万年老戏骨对戏。
&esp;&esp;在第一時間被老戏骨震到了,但也正好趁此机会入戏,找到了自己的节奏。
&esp;&esp;一个演员演戏,终究只是独角戏,发挥的空间十分有限。
&esp;&esp;但两个很厉害的演员演戏,那就是对手戏,他们的演技会对抗、会拼杀,内容瞬间就丰富了起来!
&esp;&esp;而楚歌最初的错愕其实也很好地融入了戏中:林总督第一次单独面见皇帝,暂时被皇帝的威严所慑,所以内心中出现了一些细微的波动,这很合理。
&esp;&esp;不仅不是扣分项,反而更好地体现出人物内心的波澜。
&esp;&esp;想到这里,楚歌赶忙说道:“陛下肩负江山社稷,治大国若烹小鲜,万不可意气用事”
&esp;&esp;这段说辞当然也都是无数次通关之后总结出来的,大意就是说,毁堤的事皇上你自己心里清楚就行了,我一个做臣子的既不能不忠于陛下,也不能不念严阁老的知遇之恩,这次顾清章的事我没参与,但我在东南荡寇确实困难重重,内阁的事皇上你自己斟酌,但东南的军资確实该发一发了。
&esp;&esp;当然,这些话说得非常隐晦而含蓄,符合当时朝臣与皇帝对话的潜规則。
&esp;&esp;按照正常的剧本发展,此时皇帝应该会夸他一句“公忠体国”,然后简单说两句之后,答应他军资的事。
&esp;&esp;然而让楚歌没想到的是,皇帝顿了顿,说道:“好,那朕就先不问你这个。
&esp;&esp;“朕听说,东南荡寇,仗打得很辛苦,但连战连捷、屡有捷报,是吗?”
&esp;&esp;楚歌愣了。
&esp;&esp;啥?剧本里好像没这句话啊?
&esp;&esp;怎么这孟原还自己给自己加戏、加难度啊?chapter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