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和阿斗总不在一个弦上,儿子和阿斗达成了协意了吗不去当兵了吗,孩子怕了吗,该怎么办
扩写:七七和阿斗总不在一个弦上,儿子和阿斗达成了协意了吗?不去当兵了吗,孩子怕了吗,该怎么办?
---
七七和阿斗总不在一个弦上。
这话不是一天两天了。从孩子还在襁褓里,两人就吵,吵到孩子都会背《出师表》了,还在吵。七七是那种一开口就像机关枪的人,哒哒哒,一串道理砸下来,砸得你头都抬不起来;阿斗呢,说话慢,像老牛拉破车,吭哧吭哧,半天挤一句,还总不在点上。七七说他“钝”,他说七七“急”。两人就像两根弦,一个高音,一个低音,永远合不上拍。
可这次不一样。
这次是孩子的事。
孩子十八了,高高瘦瘦,像根竹竿,站在人堆里不吭声,眼神却亮得吓人。他读书不咋地,打游戏倒是一把好手,七七说他“废了”,阿斗说“还小”。可征兵通知一来,谁都坐不住了。
七七第一反应是:“不能去!”
她连夜翻政策,找亲戚,打电话,甚至想去医院“弄个案底”。她说:“我儿子不能去那种地方!那不是人待的!万一出点事,我怎么办?”
阿斗没吭声,抽了两包烟,第二天一早,拉着孩子去了镇上武装部。回来只说了一句:“孩子自己签了。”
七七疯了。
“你疯了?他疯了?你们俩都疯了?”
她拽着孩子胳膊,指甲都快掐进肉里:“你怕不怕?你说啊!你是不是被他说怕了?你不想去是不是?你说一句,妈给你想办法!”
孩子低着头,半天才说一句:“我想试试。”
声音不大,却像一块石头,砸在七七心口。
她愣住了。
那一晚,七七没睡,坐在孩子房门口,坐到天亮。她想起他小时候,烧到四十度,她抱着他跑医院,鞋都跑掉了一只;想起他第一次上幼儿园,哭得像只被丢的小猫;想起他初中被霸凌,她冲到学校骂老师,骂家长,骂得整个年级都知道“别惹那小子,他妈疯”。
可现在,他说:“我想试试。”
不是“我想去”,不是“我愿意”,是“我想试试”。
阿斗也没睡,他在厨房煮面,煮了一锅,盛了三碗,放在桌上,谁也没吃。
第二天,七七没吵。她给孩子收拾行李,叠一件衣服,停一会儿,再叠一件。她没哭,只是手一直在抖。
孩子走那天,阿斗送他去车站,七七没去。她站在阳台上,看着他背着包,像只刚学飞的小鸟,扑棱扑棱,走远了。
她没喊,也没哭,只是轻轻说了一句:
“别怕,妈在这儿。”
---
后来呢?
孩子去了部队,前三个月没打电话。七七天天刷抖音,看那些新兵训练的视频,看到一半就关掉,夜里睡不着,就给孩子微信,一堆,又撤回。
第四个月,孩子来电话了,声音哑了,也稳了。
他说:“妈,我挺得住。”
七七还是没哭,只是那天她做了一桌子菜,阿斗吃了三碗饭,吃完说了一句:“你儿子,比你硬。”
七七没回嘴,只是轻轻“嗯”了一声。
---
该怎么办?
其实没有答案。
孩子不是怕,也不是被谁说服了,他只是走到了人生的一个关口,父母再吵,再拦,再不舍,也只能看着他走过去。
七七后来常说:“我不是怕他当兵,我是怕他长大。”
阿斗还是慢吞吞地说:“他总得长大。”
两人还是不在一个弦上,但从此以后,他们不再吵孩子的事。
他们开始一起刷抖音,看部队的视频,看到孩子站在队伍里,站得笔直,像棵小白杨。
七七还是会哭,但不再骂阿斗。
阿斗还是不多话,但会递纸巾。
---
最后一句话:
不是孩子怕了,是父母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