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这样,你听我慢慢为你计算一下。
朱棡瞄了朱元璋一眼,此刻他显得如此从容,待会儿却会十分狼狈。
镇国将军每年有一千石的俸禄,现在有两百个郡王,就算每个郡王有十个儿子,那就等于有两千个镇国将军。
两千个镇国将军的话,国家一年的俸禄支出就达到两百万石。
这岂不是已经到了五百万石了吗?
朱棡停顿了一下,看着额头已冒冷汗的朱元璋说道。
不仅是朱元璋,朱标、马皇后以及郭惠妃心中都泛起一阵波动。
在镇国将军之下是辅国将军,年俸八百石。
那么就有两万个辅国将军,国家每年的俸禄支出增加到一千六百万石。
再往下是奉国将军,年俸六百石。
“这么说来,就是二十万奉国将军,国库每年要支出一亿两银子,再加两千万两的尾数,算不算都一样。”
“奉国将军以下,镇国中尉,年俸四百石。”
“也就是两百万镇国中尉,总计八亿两银子。”
“老家伙,还能算得清吗?”
朱棡忽然抬起头,嘴角挂着一丝玩味的笑容。
然而此刻的老朱和朱标已是满身冷汗,仍在那里扳着手指头算。就连马皇后和郭惠妃,也在各自算着。
无论如何都算不清楚,太多太多了!
而且即便这只是假设,但它必将成为大明未来的隐患。
因为皇帝不会只是朱元璋一人,未来的皇子们同样会是亲王、郡王。
如果按这样的速度增长下去,朱家宗族早晚人满为患,朝廷根本负担不起这些俸禄。
“老家伙,这不是危言耸听,你自己好好想想。”
“就算人口没有这么多,哪怕每个郡王只有三个孩子,朝廷也负担不起。”
“当然,前期不用太担心,毕竟您的孙子,到目前也只有雄英一个。”
“可是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之后呢?”
“朝廷还撑得住吗?”
面对已彻底沉默的老朱,朱棡依旧笑着说道:
“撑不住。”
许久之后,朱元璋才抬起头,摇着头对朱棡说:
无论用哪种算法,老朱都无力承担这些俸禄。
更何况就算老朱天天印大明宝钞,把大明宝钞印成废纸也不够付宗室的俸禄。
再者,老朱规定的俸禄中大部分还是以粮食形式发放,这难道不是意味着,仅供养大明宗室就需举全国之力?
想到这里,老朱的脸色更加难看。
他心中设想的大明江山千秋万代,不过是一场空谈,能延续到百年之后,已是祖宗庇佑。
天下苍生,实难承受这般折腾。
“父亲,无论是宝钞之策,还是宗室年禄,亦或是世袭制度,都将成为大明未来的隐患。”
“按照老三的设想,宗室人口将日益膨胀,数代之后,别说俸禄能否负担得起。”
“即便亲王和郡王布满大明,更遑论郡王以下的各级爵位。”
朱标也抬眼望向朱元璋,眼眸中掠过一道复杂的神色。
从朱棡最初批评的轻徭薄赋到宝钞、世袭制、年禄,都在向朱标与朱元璋表明,大明九年来不仅毫无进展,还埋下了深重的危机。
诚然,朱元璋稳固了皇权,但也赋予了藩王极大的权力。
如此看来,朱棡所言无误,朱元璋的治国能力确实堪忧,这其中自然也包括身为皇太子的朱标。
几乎是同时,朱元璋与朱标都长叹一声,随后低头不语。
虽不愿承认,但既然做错了事,就得承担责任,除非朱元璋对大明的未来毫不在意,继续一意孤行。
然而,朱元璋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显示出他一直在强化皇权,所以他怎会不在意?
加之朱棡不仅是他的亲儿子,还是大明的第一位亲王,但他依然批评世袭制和年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