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济灾民?印!
修建水利工程?印!
只要是需要用钱的地方,他就只有一句话:印!
只要他印刷的速度够快,花销得够勤,国库似乎就不会空。
不仅如此,他还设下规矩,百姓缴税时,大明宝钞的比例不得超过三成,其余的必须用实物或金银缴纳。这不是典型的“州官放火,百姓点灯”吗?
他的这种做法,不仅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反而不断削弱大明王朝在百姓心中的信誉。
毕竟,你只管印钱花,却从不回收,谁会心甘情愿接受这样的安排?
百姓也不是傻子,金银不流通于市面,却能用于纳税?
此外,他还停止了铜币的铸造,为的就是让大明宝钞占据主导地位。结果大明宝钞失去价值后,民间又开始自发使用碎银。
至此,朝廷丧失了铸币权。可以说,从洪武年间起,明朝的经济和货币系统就已经被朱元璋毁掉。
“父亲,大明宝钞能够流通的前提是朝廷的公信力。您平定乱世,驱逐外敌,百姓才信任您。”
“可您若再这样毫无节制地印刷宝钞,只会让它迅速贬值,导致市场动荡。”
“我记得史书上说,前宋的交子、会子因过度发行,最终失去民心,引发恶性通胀。”
朱棡突然明白过来,便严肃地看着朱元璋说道。
大明宝钞关乎国家根本,绝不能掉以轻心,绝不能放任继续大量印钞。
这对百姓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剥削呢?
老朱并非有意剥削民众,而是制度从一开始便埋下了隐患。
世间从不缺聪明人,尤其是商人,他们深谙钱财之道,自能察觉大明宝钞的缺陷。
可他们仍能借此牟取暴利,令百姓生活愈加困苦。
终究是农耕社会,民众乃天下首要生产力,朝廷所获皆源于百姓。
大明宝钞一旦贬值,受害最深的是百姓,得益最多的也不是朝廷,而是巨贾豪绅。
至于朝廷不过是为富人效力,还可能丧失权威与民心。
此话一出,不仅老朱,连朱标也陷入沉思。
“爹,大哥,你们想想,大明宝钞本就根基不稳,怎可与金银同日而语?”
“且不论前宋的交子、会子,就连蒙元时期的‘钞’,贬值速度也如江河奔流。”
“到最后,连买张纸都难,更别提安民济国了。”
“尤其是您如今这般随意印钞,这岂非像用纸筑坝挡水?”
“表面壮观,实际不堪一击,一场暴雨即可冲毁。”
看着陷入沉思的老朱和朱标,朱棡再次轻叹一声。
对此,老朱与朱标依旧沉默思索,仿佛真在权衡利弊。
“爹,并非我危言耸听,大明宝钞若想长久,必得有所依凭,有金银作后盾。”
“或者与实物挂钩,如此方能让人心安,使用无忧。不然,它不过虚幻之物,看似美满,实则不堪一击。”
“看看我们的百姓吧,他们勤勉劳作,换来的却是一张张愈发贬值的纸币。”
“这不只是钞票的问题,这是民心啊!”
“既然他们对我们大明抱有信赖,我们便不可辜负这份信任,亦不可让他们付出的努力付诸东流。”
朱棡稍作停顿,接着注视着朱元璋和朱标说道:“记得年少时,父亲常常教导我,民心如同天平,可以衡量一个国家的兴衰。”
“现今,我们推行的宝钞,正是天平上的砝码,若重量超出限度,天平便会倾斜,民心也将随之瓦解。”
“因此,我们必须寻找到那个平衡点,确保宝钞流通顺畅,并与金银、实物保持固定的兑换比例。”
“此外,还需恢复铜钱的使用,重启铜钱铸造工作,通过多种方式保障经济运行的流畅性。”
“只有这样,才能使大明的经济基础更加牢固,让百姓的生活逐渐富裕起来。”
说完,朱棡端起身边的茶杯,一饮而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