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手指点了点表格上的几行字。
“王部长的人有一个,程秘书长那边一个,省组部一个,剩下两个……”
他抬眼看向郑仪:
“一个是本地派的魏宏,现任产业协调处处长,另一个是省财政的老赵。”
魏宏,本地保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向来反对王振国的“激进改革”,推崇“稳字当头”。
而财政厅的老赵,虽然表面上中立,但私下与本地几家龙头企业关系密切。
这两个人,绝对不待见郑仪。
“魏宏最讨厌什么?”
郑仪直截了当地问。
刘志明眼中闪过一丝赞赏,这师弟不仅聪明,而且毫不迂腐,懂得抓住关键。
“魏宏最恨两种人。”
刘志明伸出两根手指。
“第一种,空谈理论的‘学院派’,第二种,跟风改革的‘冒进派’。”
郑仪若有所思。
他既是徐永康的学生,又是王振国看中的人,在魏宏眼里,恐怕两种“罪名”都占了。
“至于财政的老赵……”
刘志明意味深长地笑了笑。
“他最近正为地方债务发愁,谁要是能在这方面提出点新思路,他会高看一眼。”
徐永康全程没插话,只是静静地喝茶,任由两位弟子交流。直到此刻,他才放下茶杯,缓缓道:
“郑仪,面试不是辩论赛,没必要争个输赢。”
这句话看似平常,却暗藏玄机,不要用学术辩论的方式去应对官场交锋,真正的智慧在于化解矛盾,而非激化对立。
郑仪深吸一口气,向刘志明郑重道谢:
“多谢师兄指点。”
刘志明站起身,拍了拍他的肩膀:
“好好准备吧。”
刘志明的脚步声渐渐远去,办公室里只剩下郑仪和徐永康两人。
郑仪仍在沉思,眉头微蹙。面试考官的背景错综复杂,各方势力交织,一个不慎,就可能踩中暗礁。
即使他准备得再充分,也难以保证所有环节万无一失。
徐永康看着自己的学生,忽然笑了:
“小子,别想太多。”
郑仪抬起头,有些不解:
“老师?”
“你以为刘志明今天来,只是为了给你透个底?”
徐永康摇摇头,目光深邃。
“他代表的是整个‘政法派’的态度。”
郑仪心头一震,瞬间明白了老师的言外之意。
刘志明是徐永康的得意门生,如今位居发改委要职,他的一言一行,不仅仅是个人的指点,更是政法系对郑仪的背书。
换句话说,政法系的资源和人脉,已经悄然站在了郑仪背后。
“魏宏虽然是本地派的中坚,但他还没胆子公开和政法系撕破脸。”
徐永康轻描淡写地说道。
“至于财政厅的老赵?他再圆滑,也要给刘志明几分薄面。”
郑仪这才彻底理解老师的用意。
所谓的派系之争,不是非黑即白的对立,而是权衡与妥协的艺术。
政法系虽然不是最强势的派系,但它在江东省深耕多年,门生遍布司法、发改、政务系统,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魏宏再保守,也不会为了打压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贸然得罪整个政法系。
“还有。”
徐永康慢悠悠地喝了口茶。
“王振国和程安书虽然不会直接插手面试,但他们既然已经对你表露了兴趣,底下的人自然会揣摩上意。”
郑仪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