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峰走上台的那一刻,眼前的世界仿佛突然发生了变化。
金碧辉煌的会场消失了,那些西装革履的领导、学者、记者统统不见了。
他看到的,是自己熟悉的场景。
城南物流园那块破旧的广场,斑驳的水泥地上伫立着一排排沾满油渍的塑料凳,下面坐满了身穿工装的工友。
老李头的安全帽还带着撞痕,小王手上缠着绷带,刘小雨,那个他暗恋的纺织女工,站在人群最后,朝他腼腆地笑着。
耳边传来郑仪的声音,似乎从很远的地方传来:
“……很荣幸今天能和我朋友张海峰一起,向各位汇报基层法治的真实状况。”
张海峰的手指触碰到了话筒,冰凉的金属触感让他微微回神。
会场还是那个会场,王振国依然坐在第一排,程安书的目光若有所思地投来,徐永康教授冲他鼓励地点头。
但此刻的张海峰,已经感觉不到紧张了。
郑仪站在讲台侧方,看着张海峰挺直的背影,心中的大石终于落地。
他的工人兄弟不再颤抖,声音不再迟疑,那双粗糙的手稳稳握住话筒,讲述着最真实的基层困境。
“我是张海峰,城南物流园的一名普通搬运工。今天站在这里,不是作为一个学者,而是作为一个被法律照耀过,也摔打过的人。”
台下,王振国的身体微微前倾,目光专注;程安书若有所思地摩挲着下巴;徐永康教授露出欣慰的笑容。
而郑仪,却在众人注意力都集中在张海峰身上时,悄无声息地攥紧了拳头。
他以为自己不会紧张。
重生以来,他曾以为凭借前世的经验,这一世的每一步都能走得游刃有余。但此刻,站在命运的转折点上,他的掌心竟已经满是冷汗。
因为这场发言,不仅仅关乎一个论坛的成败。
它是投石问路的试探,
是向王振国展示能力的舞台,
更是向程安书证明自己的机会。
前世的他蹉跎半生,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却最终一事无成。而今天,他终于站在了命运的杠杆上,只待一个支点,便能撬动整个未来。
张海峰的发言结束,台下反应微妙。
工友们的故事、维权过程的艰辛、某些部门的推诿……这些尖锐的现实让会场陷入短暂的沉寂。前排领导的脸色各异。
王振国若有所思地记录着,徐永康教授微微颔首,而程安书则表情平淡,看不出喜怒。
掌声响起,但远不如前几位学者那般热烈。显然,张海峰的大实话触动了某些敏感神经。
该郑仪上场了。
他缓步上前,轻轻拍了拍张海峰的肩膀,低声说:
“讲得很好,接下来交给我。”
站到话筒前,郑仪没有急着开口,而是环视全场,目光沉稳地扫过每个人的脸,尤其是前排那些掌握权力的人。
他太清楚了——政治不是只要讲真话就行,要有手段、有规矩、要动脑子。
现在,轮到他善后。
郑仪清了清嗓子,温和而坚定的声音在会场响起:
“感谢张海峰同志带来的基层视角。正如他所展示的,我们法治建设的最后一公里,仍然面临着许多现实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