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我去读小说>唐末:从一介书生到天下共主 > 第12章 打算(第2页)

第12章 打算(第2页)

计策献出,又已成功,他在等待收获。

堂堂一个知县,总不可能厚颜无耻,真的只给些汤药钱吧?可左等右等,崔洋、苏皓都没回县城,留在管城镇处理善后事务。

崔洋身边奇缺人手,他的师爷不在新郑县,已前往洛阳府城多日。新府尹刚刚走马上任,年轻时还被崔洋得罪过,必须派个可靠之人去缓解关系。

又过一日,苏皓独自返回县衙,周武继续在管城镇帮忙。

苏皓仿佛把县衙当自己家,吆五喝六地命令仆人烧洗澡水。沐浴更衣之后,还把侍女翠儿叫去,帮他梳头束髻搞了半个时辰。

“小公子,苏相公请你去用餐。”侍女前来禀报。

李佑嘱咐小妹几句,便起身抱拳:“烦请姐姐带路。”

再次见到苏皓,此君正在花园里自斟自饮。而且换上一身新衣,金冠束发,玉佩悬腰,美髯长须,活脱脱的中年大帅哥。

这厮从崔洋那里,借来二百贯铜钱。有钱之后,也不干别的,先去购置一身行头,恢复自己富家大少爷的装扮。

家里老爷未死,即便四十岁了,苏皓依旧是大少爷。

听到脚步声,苏皓也不回头看,只端着酒杯说:“过来坐。”

“小子见过先生。”李佑作揖行礼,也不多话,安然坐下。

待李佑坐定,侍女翠儿守在旁边,非常有眼力劲儿地给苏少爷斟酒。

“贼首死了。”苏皓端起酒杯。

李佑拍马屁道:“先生神勇。”

苏皓笑道:“干我屁事。当晚夜袭,我身上都没沾血,只顾着站在河边赏月了。”

李佑只得换个角度恭维:“临阵不乱,沙场赏月,先生好气度。”

“哈哈哈哈!”

苏皓欢快大笑,指着李佑打趣道:“小小年纪,满嘴谎话,令尊教子有方,想必也是一位妙人。”突然他又叹息起来,“唉,这个年月,有趣之人不多。可惜令尊已遭不测,否则我定要结交一番。”

李佑沉默不语,面露戚容,这个话题他不方便多说。

苏皓放下酒杯,拿出折扇摇啊摇,问道:“两日前,你连敌情都不清楚,为何就敢登楼献策?”

李佑回答说:“好教先生知晓,小子也是流民,饿得久了浑身都没力气。那些乱民就算抢到粮食,也才吃饱几天?能有几分战力?早一日主动出击,就可多一分胜算。

若等贼军杀到城下,不论是否能够守城,城外街巷必然被毁,到时候又该有多少百姓无家可归?县尊又该耗费多少财力去安置?

更何况这大唐本就是我李家的天下,小子身为皇族后裔,理当为陛下守好这大好河山。”

“哈哈哈,你倒是给他省了许多铜钱,”苏皓摇头自嘲,“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听闻灾民起事,众人都想着如何守城,破敌妙策竟被你一个孩童点醒。”

李佑谦虚道:“侥幸而已。”

苏皓饶有兴趣打量李佑,嘴里咀嚼着一粒花生米:“小小年纪,心思敏捷,性格沉稳,可惜不是我儿子。”

李佑小心应答:“先生过誉了。”

苏皓蓦地无奈忧伤:“我有两女一子,女儿皆兰心蕙质,偏偏儿子是个蠢货。杜诗有云:‘宗文守旧宅,念汝欲归旋。’我那儿子,不思进取,只知玩乐。我若能与少陵野老相识,定要向他请教教子之方。”

李佑忍不住笑道:“或许可对公子多加督促,制定课业,严以管教。”

苏皓看看杯中之物,表情古怪道:“管教儿子,倒也该学学治军,宽严相济。”说罢,他把酒杯放下,吃了两颗花生米,复又举杯饮尽,“这戒酒嘛,和管教儿子一样,急不得,等我回家再好好琢磨。”

李佑只能报以微笑,等着对方道明真实来意。

平白无故,突然找他一起吃饭,还说了这么些废话,肯定是带着什么目的来的。

果然,苏皓三杯酒下肚,随口问:“你兄妹二人,今后有何打算?”

李佑回道:“先去南方,北边冬天太冷,露宿街头恐遭冻死。”

“南边就不冷吗?”苏皓语气诚恳说,“做我义子吧,跟我回洛阳,陪我那傻儿子读书。”

听到“义子”二字,李佑心中狂喜,恨不得直接磕头喊爸爸。

可听完后面的话,顿时心头拔凉。

这哪是做干儿子,分明是到苏家做书童!

在唐末,平民蓄养家仆虽无严苛禁令,但收养义子义女为仆也颇为常见。亲近的家仆,称呼主人为“阿郎”、“阿娘”。

武将麾下的亲卫,不少都是义子,实则就是家仆身份!

既然属于收养契约,看似拦不住家仆脱身,但那契约更具实际威力。

这是因为主仆关系,变成法律认可的父子关系,按照儒家纲常伦理,儿子怎能随意自立门户?敢擅自逃跑的,连户籍都弄不到,直接就成了黑户流民!

我堂堂皇室宗亲,虽然不知道是不是便宜老爹胡编乱造的,但我又岂是做奴做仆之人

李佑没有立即拒绝,只说:“我要跟小妹商量一番。”

苏皓也不强求,微笑道:“动筷,吃饭。”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