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这时,一个苍老的声音从门口传来:“说得好!”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周正礼拄着拐杖,缓缓走了进来。
他放下自己珍藏的五十年前地质队拾音磁带,眼神坚定:“有些东西,转成字节就死了!”
有了周正礼的支持,评审组的态度也开始转变。
最终,在各方努力下,“市民共振档案库建设方案”顺利通过,十三月管廊项目,正式成为试点。
试点启动当天,郑卫东亲自带队进入新建管廊,在预设节点放置第一批陶罐。
技术人员一脸不解地看着那些不起眼的陶罐,小声嘀咕道:“这算什么监测设备?难道还能自动报警不成?”
郑卫东没有解释,只是淡淡地说道:“都把鞋脱了,感受一下地面的细微起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技术人员虽然不解,但还是乖乖地脱掉了鞋子,光着脚走在管廊里。
管廊里很安静,只能听到脚步的回声。
技术人员小心翼翼地走着,生怕踩到什么东西。
突然,一名年轻的工程师停下了脚步,迟疑地说道:“郑总,刚才b区转弯处……脚底有点麻。”
郑卫东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了意味深长的笑容:“记下来,标为‘待验敏感区’。”
返程车上,郑卫东默默地将“手感反馈”列入下次安全巡检清单。
与此同时,姚小波也在默默地进行着自己的“战斗”。
他现,“我听见了”小程序后台的残余数据,竟然被某科技公司爬取,意图训练“城市情绪ai”。
“这群家伙,竟然想偷我们的声音!”姚小波怒火中烧。
但他并没有轻举妄动,而是不动声色,开始反击。
他反向植入一批由老人讲述、孩子诵读的“无意义节奏”——咳嗽三声、筷子敲碗、晾衣绳抖动……
这些节奏,看似毫无意义,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很快,对方的模型就彻底失灵了。
姚小波看着屏幕上乱码般的数据,得意地笑了笑。
他在日记里写下:“真正的声音,从不怕被偷,只怕被解释。”
城市的声音,是属于每一个市民的,任何人都不能随意篡改和利用。
深秋的夜晚,寒意渐浓。
于佳佳独自一人,清理着丙三段临时安置点的锅炉房。
锅炉房里堆满了杂物,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煤灰的味道。
她将用过的工具擦拭干净,整齐地摆放在墙角。
突然,她停下了手中的动作,目光落在墙角的一堆废弃的管道上。
那些管道锈迹斑斑,似乎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功能。
于佳佳走上前,拿起一根管道,轻轻敲击了一下。
“当!”
管道出一声沉闷的声响。
于佳佳的脸色微微一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