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线路有问题,导致共振了?”
“查了半天,没现任何问题啊!”
赵志明躲在角落里,看着忙成一团的同事们,嘴角微微上扬。
“静默非故障,建议保留。”他在维护日志上写下这句话,然后关掉电脑,溜之大吉。
县城中学,初一(三)班的教室里,气氛有些紧张。
班主任铁青着脸,指着墙角新安装的ai行为分析系统,怒吼道:“谁能告诉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屏幕上,密密麻麻的红色预警,触目惊心。
“集体抑郁?!”班主任气得直哆嗦,“你们才多大,就集体抑郁了?!”
罪魁祸,自然是吴小雨和她的“反监控节拍”。
自从上次在静音亭里受到启后,她就带领同学们开出了一套全新的课间活动——用各种隐蔽的方式,敲击出特定的节奏。
比如,用指甲轻刮桌面,用脚尖在地上摩擦,用笔帽敲打课本……
这些声音极其细微,单独听起来毫无意义,但当它们组合在一起时,却能形成一种独特的节律。
这种节律,既能舒缓压力,又能对抗ai的监控。
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ai系统虽然无法识别具体的节奏,却能检测到异常的声波频率,从而出预警。
“吴小雨,你给我解释清楚!”班主任怒不可遏。
吴小雨不慌不忙地拿出手机,播放了一段录音。
录音里,各种各样的声音交织在一起:风穿过教学楼的缝隙,出呜呜的声响;雨点敲打着铁皮窗台,出噼啪的声响;远处工地的打桩机,出沉闷的撞击声……
“老师,这些都是我们学校里能听到的声音。”吴小雨平静地说,“如果这些声音能算‘正常’,为什么我们的拍子就不行?”
班主任沉默了。
他无法反驳吴小雨的话。
这些声音,确实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已经融入了校园的日常。
如果仅仅因为这些声音不符合“标准”,就将其定义为“异常”,那是不是太武断了?
当天晚上,班主任悄悄地关闭了ai系统预警模块。
夜幕降临,县城殡仪馆里,一片寂静。
陈青山独自一人坐在值班室里,盯着监控屏幕。
突然,他听到一阵奇怪的声音。
从殡仪馆后墙外传来,断断续续,时快时慢。
他皱了皱眉,打开监控,看到一群年轻人在蹲在墙角抽烟,其中几个人正用矿泉水瓶敲击地面,节奏竟然是“甲五·终章”的加版!
陈青山的心头一震。
他没有立刻出去驱赶这些年轻人,而是默默地关掉了监控。
第二天,他从家里带来几只废弃的金属托盘,放在殡仪馆的后门角落。
几天后,那群年轻人开始用托盘打拍子,声音清脆,传得很远。
殡仪馆的保安抱怨扰民,找到陈青山。
“陈哥,这帮小年轻天天晚上敲敲打打的,吵得大家都睡不着觉!”
陈青山面无表情地看着他,淡淡地说:“让他们敲吧,比哭声好听。”
后来,殡仪馆的夜班人员现,每当外面有人在敲托盘的时候,家属的情绪都会格外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