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声音,清脆而悦耳,像是风铃在歌唱……
老吴眯着眼,院儿里的阳光暖洋洋地洒在他那张写满故事的脸上,舒服!
可屋檐上那块破铁皮,偏偏不让人省心,风一吹,叮叮当当,节奏忽快忽慢,跟开了随机播放似的。
但老吴是谁?
那可是玩儿了一辈子生音的老法师!
他眯着眼,仔细分辨着那杂乱无章的声响,诶?
不对劲,这乱中,似乎还藏着点规律,就像是那广场舞大妈,跳得再嗨,也总能踩在《最炫民族风》的鼓点上。
忽然,一个音节准的离谱,正好落在老吴的心坎上,像是多年的老友,不经意间拍了拍你的肩膀。
他一个鲤鱼打挺,从躺椅上蹦起来(虽然姿势不太标准),冲进屋里,从灶膛边摸出烧火棍——哦不,是铁夹子,那玩意儿趁手!
他踮着脚,颤巍巍地举起夹子,轻轻夹住那片晃动最厉害的铁皮边缘。
风再次吹来,夹子微微一震,“咚嗒”一声,清脆而稳定。
成了!
老吴乐了,松开手,夹子“哐当”一声掉在地上,铁皮又开始自由挥,节奏再次崩坏。
“嘿,还挺倔!”老吴笑骂一句,把夹子扔回灶膛。
火苗舔舐着夹子,出噼啪的声响。
就在这时,一阵风,不偏不倚地穿过窗棂,带着那铁皮的节奏,吹进了墙角那台蒙尘多年的老收音机喇叭里。
“滋啦…”
收音机居然出了微弱的响声。
“谁?是谁在说话?”
林小满最近有点郁闷。
倒不是因为实习工资只够在省城交半个月房租,而是她雄心勃勃的“独立声音”项目,眼看着就要夭折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想当年,她可是怀揣着“用声音记录时代”的理想,一头扎进了省台。
结果呢?
每天的工作就是对着一堆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素材,进行“精简”、“提炼”,最后变成领导口中“既要贴近生活,又要弘扬正能量”的八股文。
说白了,就是把新闻联播的腔调,换成更接地气的方言。
理想很丰满,现实嘛……骨感到扎手。
好不容易争取到“民生观察”栏目组,林小满心想,这回总算能有点挥的空间了吧?
结果,更郁闷了。
“民生观察”嘛,说白了就是把各地上报的“正能量”素材,再加工一遍。
今天是谁家婆媳和睦了,明天是谁家致富带头人了,后天又是哪个社区志愿者义务扫大街了……
林小满感觉自己就像一台永动机,每天都在重复着“感动中国”的桥段。
这天,她对着电脑屏幕上乡镇敬老院的监控视频,哈欠连天。
画面单调乏味,几个老头老太太围坐在电视机前,昏昏欲睡。
突然,一个细节引起了她的注意。
画面右下角,一位面容枯槁、头花白的老人,正一动不动地躺在床上。
如果不是监控画面左上角的时间在跳动,林小满差点以为这是一张静止的壁纸。
晚上九点整,老人抬起手臂,用手中的拐杖,轻轻敲击床沿。
一下、两下、三下。
节奏稳定,宛如一台精准的节拍器。
林小满揉了揉眼睛,以为自己出现了幻觉。
她倒退回九点之前,重新播放这段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