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走到那口扣在地上的铜锅前,将扫帚柄插进了那道细小的裂缝之中。
然后,他静静地站在那里,任凭风吹动着竹枝,轻轻地刮擦着金属锅身。
“沙……沙……沙……”
声音断断续续,不成曲调,听起来有些刺耳,有些怪异。
但却有一种奇异的安定感,在空气中弥漫开来。
仿佛那是父亲在用他粗糙的手,轻轻地抚摸着自己的脸颊,给自己带来一丝温暖和慰藉。
陈青山就那样站了一会儿,然后转过身,默默地离开了亭子。
三天后,村里几个老人,不约而同地来到了亭子里。
他们没有带任何乐器,也没有进行任何排练。
只是各自拿着自己熟悉的工具,坐在亭子里,随心所欲地敲击着。
有人带了竹篮,用手指轻轻地敲击着篮子的边缘,出清脆的竹声。
有人拿了木槌,一下一下地敲打着石墩,出沉闷的石声。
他们不说话,也不看彼此,就像只是来亭子里晒太阳,闲聊家常。
但是,那扫帚划过地面出的“沙沙”声,始终没有停止过,也没有任何凌乱。
它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将所有人的声音,都连接在了一起,构成了一和谐而独特的乡村交响曲。
老吴病倒的那夜,风雨大作。
村民们想进亭避雨,却看见他蜷缩在角落……
狂风怒号,暴雨如注,噼里啪啦地砸在瓦片上,像是天公在敲着架子鼓。
几个躲雨心切的村民,搓着膀子,一溜烟儿地跑到村口的老亭子旁。
“哎呦喂,这雨下的,真特么刺激!”
“可不是嘛,赶紧进去躲躲,淋成落汤鸡就不好玩了。”
可当他们猫着腰,刚想往亭子里钻的时候,却齐齐愣在了原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只见老吴像只煮熟的大虾,蜷缩在亭子一角,脸色蜡黄,嘴唇青,浑身湿透,瑟瑟抖。
他怀里紧紧抱着一台老式收音机,滋啦滋啦地响着,在风雨声中显得格外微弱。
“老吴,你这是咋啦?生病了?”一个大婶嗓门洪亮,扯着嗓子喊道。
老吴没吭声,只是抱着收音机,一动不动。
大伙儿凑过去一看,收音机里正放着省台的“城市之声”。
镜头扫过地铁里人头攒动,菜市场里熙熙攘攘,医院里嘈杂忙碌,教室里书声琅琅,最后,画面定格在一处空无一人的工地。
狂风呼啸而过,穿过钢筋水泥的空洞,出呜呜的低鸣,像鬼哭狼嚎一般。
突然,老吴猛地坐了起来,眼神浑浊但却闪着异样的光芒。
他伸出枯瘦的手,摸了摸头顶漏雨的亭梁,感受着雨水滴在手上的冰凉,嘴角微微上扬,喃喃自语道:“锅不响了……挺好。”
就在这时,一个清脆的声音穿透了风雨,传进了亭子里。
“哒、哒、哒……”
众人寻声望去,只见吴小雨撑着一把油纸伞,站在雨幕中,俏生生地看着亭子里的老吴。
她没有走进来,只是抬起手,用指关节在伞面上轻轻敲了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