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
突然,手机铃声响了。
“嗡——”
老铜锅那充满岁月感的声音,在狭小的空间里回荡,带着一丝不合时宜的粗粝和原始。
她感觉到一道目光落在自己身上。
抬头,是李文娟。
李文娟皱着眉头,看了她一眼,眼神复杂,像吞了一只苍蝇。
她什么也没说,只是别过头,盯着电梯楼层变化的数字,仿佛那数字里藏着宇宙的终极奥秘。
但林小满知道,这声音,她也在昨晚的梦里听过。
许嵩回到安徽医科大学,生活似乎又回到了原来的轨道。
解剖课上,福尔马林的味道依旧刺鼻,同学们照常讨论着哪个器官更像麻辣烫里的食材。
课间休息,有同学凑过来,用胳膊肘捅捅他:“哎,许嵩,听说你火了?一夜成名啊!”
“什么一夜成名,是熬夜秃头。”许嵩心里吐槽,脸上却不动声色,低头翻着笔记,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
他心里清楚,真正的战场,不在舞台,在网络。
他偷偷拿出手机,打开频谱分析软件,导入演当晚观众现场录音。
他现,第七排左侧,有一段异常的低频震动,与静音亭雨夜共振曲线高度吻合。
这说明什么?
说明有人捕捉到了那晚的“天籁之音”!
他像一个侦探,顺着这条线索,开始抽丝剥茧。
他用尽各种方法,甚至动了自己的人脉,终于查到当晚一名值勤保安,曾用老式录音笔记录下了这段“怪声”。
他辗转联系上这位保安,软磨硬泡,外加一包华子,换来了一段模糊的音频。
他将这段音频导入电脑,用专业的软件进行降噪、修复、提取,最终得到了一段节奏感极强的电子间奏。
他没有署名,而是用一个匿名账号,悄悄上传至麦窝社区,标题只有一句话:“你听过它,但不知它叫什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赵志明最近有点烦。
被调去参与什么“广电系统青年创新扶持计划”评审,简直是浪费生命。
一群老家伙,坐在会议室里,对着ppt指指点点,仿佛自己就是下一个乔布斯。
更让他无语的是,名单里居然有林小满申报的《城市呼吸声景》项目,点开一看,内容空泛,毫无新意,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替身方案。
他本想直接pass掉,但转念一想,一个计划涌上心头。
在讨论环节,他突然起身,打开投影仪,播放了一段音频。
那是“民谣中国”演当晚,台下观众集体屏息的静默瞬间,紧接着,铜锅初响,声音浑厚而悠远,仿佛来自另一个时空。
会议室里,顿时鸦雀无声。
所有人都被这突如其来的声音震住了。
赵志明清了清嗓子,缓缓说道:“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创新一定要有技术吗?还是说,敢让陈默开口,才算真创新?”
台下,一片沉默。
最终,林小满的“替身”项目,自然是没有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