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这份“地铁扶梯运行音律”的申报项目,被全票否决。
周晓芸坐在那里,一言不。
她心里很清楚,这些评审专家的观点,并没有错。
但是,她总觉得,这个项目里,似乎隐藏着一些她没有现的东西。
散会后,周晓芸回到办公室,默默地将会议录音导入了自己的个人设备。
然后,她将录音里所有的人声全部剪掉,只保留了空调滴水的声音、椅子挪动的声音、笔尖划过纸张的声音……
这三种声音,以一种奇妙的节奏,交织在一起。
周晓芸将这段只有o秒的音频,上传至内部培训系统,并且标注为“环境注意力测试样本”。
三个月后,全省基层文化站的新人入职考试中,出现了一道“听辨日常声景”的题目。
题目要求考生,通过一段音频,判断出音频里包含了哪些环境声音。
结果,这道题目的通过率,竟然高达。
而此时此刻,在民乐县的静音亭里,陈伯依然倚靠着铁架,沉沉地睡着。
村民们现他一夜未归,四处寻找,最后才在静音亭里找到了他。
“陈伯,陈伯,你醒醒啊!”村民们七嘴八舌地叫着他。
但是陈伯却毫无反应,睡得非常香甜。
村民们想要把他扶起来,但是却被老吴给制止了。
“别动他。”老吴说道,“让他睡吧,亭子在替他守夜呢。”
果然,就在这时,一阵微风吹过,带动了风铃。
风铃轻轻摇曳,带动着电铃的触点,出“咔、咔、咔”的声音。
紧接着,那口铜锅,也出了一声低沉的嗡鸣。
这一次,铜锅里播放的,不再是任何事先录制好的声音。
而是一段实时生成的混响。
远处传来的狗叫声、近处传来的呼吸声、铁架微微震动的声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三种声音,以一种无法解释的方式,叠加在一起,竟然自动校准为“乙一·初燃式”的基准节拍。
这声音,如同一个古老的咒语,唤醒了沉睡的记忆,点燃了希望的火花。
老吴看着沉睡的陈伯,嘴角露出了一个欣慰的笑容。
他知道,传承,已经彻底脱离了人为的干预,进入了一种自然演化的状态。
第二天,老吴在民乐县最后一个晴日里,做出了一个决定。
他将所有的录音带残片,全部投入了灶膛。
火,熊熊燃烧起来……
灶膛里,火舌翻滚,贪婪地吞噬着那些记录着时代印记的录音带残片。
老吴眯着眼,看着噼啪作响的火光,仿佛在送别一个时代。
最后一个晴日,阳光洒在他沟壑纵横的脸上,像一迟暮的歌。
他颤巍巍地从角落里摸出秦峰当年留下的那盘空白磁带,塞进那台饱经沧桑的老式录音机。
“咔哒”一声,机器依旧倔强地拒绝通电。
但这一次,从扬声器里传出的,却不是死一般的寂静,而是一段几不可闻的哼唱。
那调子模糊不清,却依稀能辨认出,那是许母年轻时在广播站哼唱过的秦腔变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