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着,她打开电脑,给林小满展示了一下她们的监管系统。
“你看,这是我们系统自动拦截的一段录音,说是‘疑似静音亭残余信号’,来源是民乐县某小学音乐课的作业。”
林小满好奇地凑,过去一看,屏幕上显示的是一个音频文件。
她点开一听,顿时乐了。
原来,是几个小学生用锅盖、拖把、水桶等各种物件,组合成打击乐器,模仿“三短一长”的节奏。
“噗……这也能算‘音频污染’?”林小满哭笑不得。
“谁知道呢?”周晓芸耸了耸肩,“按理说,这种‘非标’的声音,都应该直接删除。可是……”
她犹豫了一下,压低声音说道:“可是我总觉得,这段声音挺有意思的,孩子们挺有创意的。所以,我就悄悄地把文件重命名为‘城市节奏适应性研究样本’,移入了‘待观察’隔离区。”
林小满朝她竖起大拇指:“晓芸姐,还是你仗义!”
当天晚上,周晓芸做了一个奇怪的梦。
她梦见自己站在一片火光之中,赵卫国站在她面前,手里拿着一张没有标签的黑胶唱片,递给她,却什么也没说。
画面一转,陈伯的寿辰到了。
村民们自组织了一个“静音亭守护队”,每人每日轮流值班,负责清扫亭子,并敲击铁架。
老吴暗中观察,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十个村民里,有七个在敲击铁架时,手腕都会微微颤动,节奏竟然自动趋近于“丙三调”的基准。
他忍不住问其中一人:“你学过‘丙三调’吗?”
那人一脸茫然地摇了摇头:“没学过啊,就是敲着顺手。”
老吴顿时明白了:身体的记忆,已经越过了意识,成为了本能!
“有意思,太有意思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当天晚上,老吴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
他把最后一块电路板,从自己的工具箱里拿了出来,小心翼翼地埋入了静音亭的基座之中。
然后,他又把那张赵卫国的纸船残片,压在了电路板上面。
做完这一切,他抬头望着星空,喃喃自语:
“卫国啊,现在,轮到地来记了……”
老吴第二天如常在静音亭附近出现,像往常一样擦拭着石凳,好似昨天的事情没有生。
林小满的“城市生音考古”直播开始了。
她对着镜头,充满热情地介绍着民乐县的历史文化,以及静音亭的传说。
就在她准备开始现场录音的时候,意外生了——她的设备突然出现故障,全场瞬间陷入一片死寂……林小满的直播间,瞬间炸了锅。
“卧槽,啥情况?直播事故?”
“小姐姐,你这设备也太拉胯了吧,关键时刻掉链子?”
“不会是故意的吧?想搞点噱头?”
弹幕疯狂滚动,各种质疑声、嘲讽声不绝于耳。
林小满心里咯噔一下,脸上却依旧保持着职业的微笑。
“稍安勿躁,各位,稍安勿躁。”她对着镜头,轻声说道,“技术上的小问题,不影响我们今天的‘城市声音考古’。”
说着,她缓缓闭上眼睛。
那一刻,整个世界仿佛都安静了下来。
她能清晰地感觉到,风穿过话筒防风罩的呼啸声,如同低吟,又如叹息。
这声音……
林小满猛然一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