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那些被写在纸上的条条框框?还是那些口口相传的技艺?
这天,她收到了一封匿名信,信封里装着一张手工纸碎片,上面只有一道潦草的铅笔划痕。
周晓芸本能地拿起放大镜,对着办公桌上那张常年摆放的摩斯密码对照表,仔细地比对起来。
很快,她就译出了那道划痕的意思:“……想过就算活过”。
周晓芸拿着那张纸碎片,抬头看向窗外。
楼下,省非遗评审会正在召开。
今天的议题,是评审一份“街头修鞋摊吆喝调式”的申报。
一位专家正在慷慨激昂地言:“这种东西,无谱无名,不成体系,根本就不能算是非遗!”
周晓芸听着他的话,心里越来越烦躁。
她忽然站起身,拿着那张纸碎片,走到会议室的话筒前,然后,把那张纸碎片贴在了话筒上。
她一句话也没说,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像一座沉默的雕塑。
散会后,清洁工来打扫卫生,不小心碰掉了贴在话筒上的纸碎片。
那片纸碎片,像一只迷途的蝴蝶,在空中盘旋了几圈,然后,飘进了通风口,一路飘向了地下机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老吴家。
夜深了,四周一片寂静。
突然,老吴屋檐下,挂着的那盘最后一盘完整的录音带,毫无征兆地自燃起来……老吴家屋檐下那盘老掉牙的录音带,轰的一声,烧起来了!
那火苗窜得,就像老吴年轻时追姑娘的劲头,可惜,对象是盘磁带。
罪魁祸是一只肥硕的老鼠,啃断了线路,直接短路。
要是搁别人,估计早就跳脚骂娘,又是灭火又是修电。
老吴却嘴角一咧,露出个神秘的微笑,仿佛早就预料到这一幕。
他慢悠悠地搬来一张小板凳,坐在火光里,也不救火,就那么静静地看着。
等火势渐小,他抄起一把钳子,直接把磁头拆了下来,动作那叫一个干净利落。
这磁头,就是他要的宝贝。
第二天,民乐县静音亭。
微风拂过,风铃叮当作响,清脆悦耳。
但这声音,似乎又有些不一样了。
仔细听,你会现,在铜锅的嗡鸣声中,夹杂着一丝极其微弱的电流声,如同蚊蚋振翅,几不可闻。
老吴把那磁头焊到了风铃的联动装置上。
风吹铃响,磁头便在铜锅内壁上留下微弱的电磁印迹——不是声音,而是“声的影子”。
这些印迹,一层又一层,默默地叠加着,如同树木的年轮,记录着岁月的流逝。
七日后。
林小满拎着录音设备,再次路过静音亭。
她原本只是想来采集一些环境音,却被亭子里传出的嗡鸣声吸引住了。
那声音,低沉而古老,仿佛来自地底深处。
她好奇地走进亭子,把耳朵贴在铜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