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母,一个对声音极其敏感的女人,耳朵立刻竖了起来。
“最安静的声音?像什么声音?”她忍不住问道。
语文老师摇了摇头:“我也说不上来,反正挺奇怪的。”
许母回家后,翻箱倒柜,找出了一张泛黄的工尺谱纸条。
那是她年轻时学戏曲时用的。
纸条上记录着一段简单的旋律,那是她奶奶教她的,说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声音”。
她照着纸条,轻轻地哼唱了一遍。
她的孙子,一个对音乐极其敏感的少年,立刻拿起手机,录下了这段旋律。
然后,他上传到了音乐平台,标签是:“安静的声音”。
一夜之间,数百人跟风上传“无声时刻”录音:呼吸、笔尖划纸、晾衣绳晃动……
“安静的声音”成了新的流量密码。
老吴现了风铃供电的脉冲越来越不稳定。
他捣鼓了一辈子无线电,对这些玩意儿门儿清。
是线路老化?还是变压器不行了?
他仔细检查了一遍,现都不是。
是有人在偷电!
老吴气得吹胡子瞪眼。
“哪个龟孙子这么缺德?连老子的电都偷!”
他决定给他们点颜色看看。
某夜,他干脆彻底断电。
他没修,而是把主机音频输出改接到一口悬挂在亭梁的老铜锅上——靠共振传声。
这口铜锅,是他年轻时走街串巷收来的,说是啥“祖传神器”,能镇宅辟邪。
他觉得这玩意儿传声效果应该不错。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次日清晨,陈伯扫地时听见声音从头顶“掉”下来,断断续续,像风在念叨。
“铛……铛……铛……”
声音不大,但很清晰,带着一股金属的质感。
村民议论纷纷:“亭子成精了!”
“肯定是陈伯感动了上天!”
“以后路过静音亭,得小心点儿!”
反倒更敬重,小孩路过都自觉轻声。
老吴在屋檐下新挂一盘带,用歪歪扭扭的字写着:“机器聋了,耳朵活了。”
林小满的《城市声音考古》播反响冷淡。
她费尽心思,跑遍了城市的各个角落,录下了各种各样的声音:
早高峰的喧嚣、夜市的嘈杂、公园里的鸟鸣……
她觉得这些声音,才是城市真正的灵魂。
但观众不买账。
“这啥玩意儿?噪音污染啊!”
“听得我头都大了!”
“能不能来点儿刺激的?”
台里警告她:“林小满,再没流量就停更!别浪费资源!”
她没改方案,反而在第二期开头插入一段长达三十七秒的沉默,仅字幕提示:“听,菜场剁肉的节奏变了。”
这段沉默,显得格外突兀,也格外刺耳。
有观众投诉:“播错了!赶紧掐掉!”
但也有听出门道的人留言:“这不就是许嵩《山水之间》底鼓的源头?”
播放量悄然回升。
林小满将这条评论截图,贴在老吴家门缝里。
周晓芸参加一场“非遗数字化标准化”听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