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卫国站在民乐县文化馆门口,抬头看了看那块掉了漆的牌匾,心里空落落的。
今天是他正式退休的日子。
馆里通知他去领退休纪念品,他摆摆手,说:“留给年轻人吧,我用不着。”
他没回家,也没去老地方喝茶。
鬼使神差地,他朝着静音亭的方向走去。
还是那条熟悉的土路,还是那片熟悉的戈壁滩。
只不过,路边的野草似乎比记忆里更荒凉了些。
远远地,他看到了孤零零地立在那里的静音亭。
陈伯不在。
赵卫国走进去,亭子里空无一人,只有那套锈迹斑斑的铁架子,在风中出呜咽般的低鸣。
他没说话,也没像往常那样拿起锤子敲三下。
他只是默默地从随身携带的布包里,取出一个烧焦了边缘的笔记本。
那是他当年为了应付检查,记录“非遗”申报流程的原件。
纸张泛黄,字迹也有些模糊不清,但每一笔每一画,都深深地烙在他的脑海里。
他一页一页地翻着,直到最后一页。
空白的页面上,他用铅笔缓缓地写下一行字:
“此处曾有人日日敲三下。”
写完,他仔细地端详了一会儿,确认字迹清晰可见后,小心翼翼地将笔记本塞进了亭内座椅的夹缝里。
那是唯一一处能勉强遮风挡雨的地方。
做完这一切,他如释重负地叹了口气,转身离开了静音亭。
三天后,放学铃声响彻校园。
背着书包的姚小波,一路小跑着回家。
路过静音亭时,他好奇地往里瞅了一眼。
咦?那是什么?
他钻进亭子,在座椅的夹缝里现了一本破旧的笔记本。
“这谁丢的?”
他翻开笔记本,看到最后一页写着一行字。
姚小波歪着脑袋,一脸疑惑。
这是什么意思?
谁会每天来这里敲三下?
他想了想,觉得这句话挺有意思的,就掏出作业本,照着抄了下来。
第二天,语文课上。
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题目是《我见过最xx的声音》。
同学们抓耳挠腮,绞尽脑汁地想着各种各样的声音。
姚小波看着作业本上那行字,突然灵光一闪。
他提笔写道:
《我见过最安静的声音》
“……我家附近有个静音亭,里面有一套铁架子。听爷爷说,以前每天都有人来敲三下,声音很响亮。可是现在,已经很久没有人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