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朱棣着急的样子,朱瞻培犹豫了一下,还是说了:“皇爷爷,我说的是五万。”
“五万?”
听到这个数字,朱棣愣住了。
郑和也盯着朱瞻培。"你先别急!你知道倭寇有多少人吗?”
倭寇现在闹得挺凶,但还没到最厉害的时候,朱瞻培心里也没底,只能根据资料大致估计一下。"几千人?”
“几千人?不对,是一万多!”
郑和提高了声音说道,“五万人待在陆地上还能把倭寇赶走,但如果想去海上追击,可能就不够了,况且他们背后还有一个岛国支持呢!”
在郑和看来,朱瞻培的想法简直是不切实际。
朱瞻培却笑了起来,“您放心,我知道您的顾虑!但这万多倭寇真的都是一伙的吗?”
朱瞻培这么一问,郑和反倒无言以对。
倭寇人数虽多且复杂,但并不是铁板一块。
他们分成很多小团体,有的是汉人带的,有的是倭寇自己组织的,还有一些单独行动的小队伍。
朱瞻培拍了拍手,笑着说,“您看,这就对了!我们面对的不是一支训练有素、齐心协力的倭寇队伍,而是一群散兵游勇似的流寇!他们确实不好对付,但关键还是要看背后的倭国那边的情况!”
听完朱瞻培的话,郑和和朱棣都点头表示认可。
朱棣一挥手说:“既然有五万人,上次你带过的兵都能用,再加点人,你带着老班底去就行啦!”
这年头还是老规矩,一家人用自己的队伍打仗。
很多将军带的兵都是老面孔,这样有个问题,士兵们认得这些将领,换了别人可能就不好控制了。
手下对将领往往是表面听话,背地里各玩各的。
所以说临阵换将是很忌讳的事情。
朱瞻基笑着摇摇头说:“爷爷,您不懂!北方兵到海上,光晕船就够麻烦的,再说他们也不会水,要是能行的话,给我找些南方兵吧。”
朱棣觉得这个要求合理,点点头答应了。
于是三人开始商量什么时候出兵。
就在他们商议的时候,朱高煦家里,朱高燧和朱高煦脸色都很阴沉。
朱高燧有点不耐烦:“二哥,有什么话你就直说吧!咱们是亲兄弟,你别藏着掖着!”
朱高燧话刚说完,朱高煦就开口了:“我直接说你可别生气!”
“那件事,那件事……”
朱高煦吞吞吐吐了半天也没说出来。
朱高燧刚开始没反应过来,还很不耐烦地催促:“什么事,你说,急死人了!”
说着说着,朱高燧突然变了脸色!
他不可置信地看着朱高煦!
“你是说城里那事?这事跟你有关?”
一阵寒意从朱高燧脚底直冲头顶!
城里到底发生什么大事?
竟有人敢刺杀皇帝!
而且他们还用了重弩!
这事要是查出来,所有人都别想活!
朱高燧瞪着眼睛大声质问朱高煦:“你疯了吧?这事跟你有关?你知道这是掉脑袋的事吗?”
朱高煦气喘吁吁,已经后悔也来不及了。
更糟的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向强势的朱棣这次居然改了主意!
他知道现在想送消息回去取消行动根本不可能。
稍微动一下就会被发现!
幸好看起来还好,没人活着漏网!
朱高燧也气喘吁吁,好久才慢慢平静下来。
不知道过了多久,屋里终于安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