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如意一遇到他目光就咧嘴一笑,“王爷,这是另外的价钱哟!”
宋衍:……
进来的邱、简等人:……
这丫头缺钱缺疯了,当着王爷的面要钱。
疯是没疯,但真是缺钱,逮到机会不赚,不是沈如意的风格。
众人齐齐望向这个不知所谓的丫头,真是一言难尽。
宋衍半眯眼,嘴角一勾,似笑非笑。
沈如意淡定的很,半两拨千斤,脸上微笑,像个不谙世事的小娘子,执着的很,不给钱就不跟,说不跟就不跟。
宋衍放下笔,也不批公文了,直接道,“去东山。”
沈如意:……
她站着没动。
邱朝梓等人连忙跟上宋衍。
长平最后一个,见她还没动,没好声的说道,“放心,少不了你的。”
沈如意微微一笑,这才抬脚跟上。
细雨绵绵,如同一层薄纱轻轻覆盖在大地上,空气中弥漫着湿润的泥土气息。雨滴轻柔地敲打着树叶,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在演奏一首宁静的乐曲。
远处的山峦在雨雾中若隐若现,增添了一丝神秘感。街道上的行人撑起了各色雨伞,五彩斑斓,宛如一幅动态的画卷。
从城内到城外,一直到中午时分,才到达目地的。
下马车时,一行官员站在官道边候着,宋衍扫了眼,脚步未停,径直朝下面村子里走。
“三殿下……三殿下……”为首官员从雨伞里跑出来追宋衍,“都中午了,属下为您准备了午膳,还请先用膳。”
宋衍不耐烦的阻止,“邱长史——”
“是,爷。”邱朝梓转身挡住迎接官员:“各位大人请回吧。”
被赶走的一拨官员是东山郡县令等人,他们知道端王要来,从早上细雨蒙蒙一直等到中晌肚子空空,结果端王根本不待见他们。
县令罗成回头望了望进了村子的端王,一双小眼眯了又眯,他的手下担心小声问道,“大人,三殿下亲自过来,咱们怎么办?”
罗成冷哼一声:“天灾人祸,可不是我罗成造成的,怕什么。”
“是是,还是罗大人厉害。”
罗成剜了他眼,“找人盯着,一有情况赶紧来告诉我。”
“是,大人。”
细雨斜斜,沈如意戴斗笠站在众人身后,一边注意脚下,一边朝周围看过去。
南陈国京都——建康,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是得天独厚的风水佳地。
近百年来,多少王朝相继在此建都,从繁华走向衰落,亦屡屡从瓦砾荒烟中重整繁华。
一代又一代人见证了历史的变迁。
现南陈国建国五十余载,历经四朝,战事频频,不管是朝廷还是老百姓,日子都不好过。
未见村人房舍,光看风景,微风细雨,燕子呢喃,好一派烟雨江南,可当看到低矮破旧的茅草屋、泥泞不堪的小道,冒雨抢挖野菜的村人,风景瞬间变成了苦难。
看到一行穿着不凡的人来到乡间,挖野菜的男女老少好奇,纷纷起身,朝他们望过来。
王杨长安护着宋衍走在中间。
邱朝梓拱手朝众人问道,“请问里正家怎么走?”
有胆大的中年男子指了指村中最大的屋舍道,“就在哪。”
“带路。”
中年男不安的朝众人看看,就是不敢动,甚至后退,做好随时逃路。
邱朝梓皱眉。
有护卫立即上前,一脸威武,中年男吓得两腿颤颤,把人带进村子。
人群后,沈如意注意到了前面动静,眉心微蹙,瞬间又色淡然,现在她肚子饿得咕咕响,只关心什么时候吃午饭,看这样子一时半会吃不到嘴里。
她有意落后几步,拉开了跟他们的距离,微微一笑,朝一个八九岁的小姑娘招招手。
那小娘子显得很木然,好像不知道有人朝她招手。
山不来,她只好去就山。
她微微一笑,走近蹲下,笑容满面,“请问这里是——”她从荷包里掏出一把干枣,“谁知道告诉我,我就把枣儿给他(好)”边上,有个十二三岁的邋遢少年一把抢过她手中的枣子,捏了一个就往嘴里放,“你问我,我什么都知道。”
他说,“这里叫江家村,有五十户三百二十多口人。”
“你识字?”
“我爹读过书,是村里的私塾先生。”